顯示具有 社會關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關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綠色效應,你我有責

MBA103/吳俞瑩

 地球自誕生起已有四十五億年之久,但如果將至今為止的歷史,縮成24小時,人類只有在最後兩秒才出現,而工業革命則是在最後不到0.05秒才開始。

你/妳,知道嗎?

文明進步背後所隱藏的悲哀 (圖片引用自)
 你知道嗎?人類為了追求物質文明的進步與享受,大量使用不當的化學合成產品,產生許多無法消毀的汙染,近30年來,已使全球物種面臨滅絕,此威脅使植物減少了8%、鳥類已過12%、哺乳類則為25%。這種不正常的消失速度,或許大部分的人會認為,一切都是龐大的企業財團與資本主義造成,自己只是受害者;但,你知道嗎?根據世界環保單位統計指出,地球水質與土壤的污染有70%以上,竟然是來自於每個家庭,每天所排放出來的生活廢水,也就是經由我們雙手使用過的石化清潔劑所製造出來的污染。 

知曉,思考,故 存在

 大多數的人,即使知道現在全球環境正面臨挑戰,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仍常存有事不關己的心態;但當台灣充斥著胖達人、山水米、大統油等危害人健康的不良企業被一一揭爆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健康與身體受到損害,開始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並設法改善。然而,當人類無意識的過著現今便利生活時,伴隨而來的副作用,對那些受到傷害的其他生命與物種,又有誰,能為他們挺身而出呢?
 
深受塑膠汙染所苦的生物們(圖片引用自)
 以大家最熟悉的一次性筷子為例,光是大陸,每年便要生產800億雙筷子,相當於要砍伐2000萬棵生長20年的大樹。又每一次消費所使用的塑膠袋,因回收率不高,導致很多垃圾流入海洋,使海中生物遭垃圾纏繞或誤食致死節節攀升,光近十年來,遭受衝擊的生物數量共計有663種生物,達46,000隻之多。此外,於現在幾乎人手一機的時代,平均使用兩年左右便會汰舊換新的常態下,可曾意識到,全球每年廢棄的手機高達4億部。由於廢舊手機零件中含有鉛、鎘、汞等多種有害物質,若直接丟棄,將嚴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且手機電池的污染強度是普通乾電池的100倍,可一次污染6萬升水。

 由於不了解,所以會認為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由於不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所以不易察覺環境受到破壞的嚴重性。但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下,只要輸入關鍵字,所有的資訊便瞬間躍於眼前,「不知道而做錯」已不能在當作理由;相反的,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類,更應該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進而挺身改變它!

「綠社」力量,新欣茁壯

 身為一個對社會議題有著最敏銳感受與行動力的學生而言,近年來也開始將此議題帶進校園,中正大學自2009年以來,因長期推動綠色環保、生態保育良好、積極推行節能減碳、成立綠色能源辦公室等,不但成為教育部首屆13所綠色大學註一示範學校之一,並於2010年擔任台灣唯一受邀至澳洲墨爾本,參加綠色大學國際會議的大專院校,分享中正校園的綠色理念。校方希望透過己方的力量,傳遞出「綠能」的正面效應,進而引發媒體效尤之連鎖反應,終能達到全面節能、環保、綠化愛地球的目標。

 以中正大學青綠社為例,其社團的宗旨便是希望從校園出發,透過討論綠色議題進而付諸行動。由於多數人在面對這些議題時,僅會被動的接收資訊,未曾深入了解,當媒體焦點轉移時,便不再關心後續發展。因此,青綠社除了不定期邀請知名學者到校演講、號召學子藉電影與紀錄片更了解環境問題,並採用讀書會的形式,針對所設議題進行討論或經驗分享,甚至會邀請大家踏出校園,如最近所舉辦的鰲鼓溼地淨灘活動和陪同弱勢兒童一起出遊的荒野長期陪伴計畫等,身體力行的改善環境與回饋社會,透過聽覺、視覺、思考、行動等,期許中正的同學們能對身處的環境,有更深的認識。

由青綠社所舉辦的淨灘活動和與弱勢兒童的出遊照(青綠社/提供)

愛,用最自然的方式

 除了中正大學之外,由台師大發起的台灣綠色大學聯盟,目前已有47所大學與科大響應,預計於20147月底將申請法人立案,而大葉大學更在2011年全球綠色大學排行中,獲選為亞洲地區受評學校第1名以及世界第16名。改變,從現在做起!保育環境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不單是靠校方的推動便能完成,最重要的是同學們對此議題的重視與了解,進而能夠主動響應,尤其是未來將進入職場的學生們,更應學會為自己的作為負責,進而能主動帶領社會朝向正面發展的力量前進。「綠化」,已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議題,你,還不快加緊速度跟上嗎?


註一
綠色大學:1980年代起,國際社會開始反思人類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嚴重性與改變的迫切性,而高等教育界也開始思索大學在這以人類永續發展為導向的運動中所該扮演的角色。於是,以歐美為首的大學紛紛以提昇校園永續性(campus sustainability)為核心的大學改造運動,讓大學綠色化(greening),也就是「綠色大學」(green university)運動。



參考資料




從兩人到兩千人-《RE-THINK環島淨灘》

MBA103/吳錫華

 這是場由兩個大男孩所發起的夏日小革命-環島淨灘。抱持著一個理想、一股熱情、及一種且走且戰的嘗試心態,《RE-THINK》經由Facebook號召各地有志的朋友,在今年夏天,完成了環島淨灘:十場淨灘、十九天行程、兩千人次參與、清理四千公斤垃圾。

台灣海灘現況:我們的海灘怎麼了?

 藍天白雲、細緻沙灘、海風吹拂-這是海灘的形象,是我們對於海灘既有的印象;但現實中的海灘,真的如我們想像那樣嗎?看看這張照片,你絕對想不到從白宮行館再往旁走,看到的竟是這駭人的景象。

這是沙灘、這也是沙灘
(左圖引用自/右圖引用自)

 在全球,每年有超過60億公斤的垃圾,被傾倒至海洋中;而在台灣,根據2011年國際淨灘行動(ICC)的成果報告,近二十萬件的海岸廢棄物中,多達六成五都來自「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遠高於「海上活動與船隻製造」的兩成垃圾,其中,「塑膠袋和紙袋」則占據了垃圾種類的最大宗。

「這是我們的台灣,我們不曉得他如此髒亂。」
-黃之揚 (圖片引用自)
 台灣主要景點的海灘,通常由公部門定期清理;那少有人維護的次級景點呢?看看這裡-「墾丁風吹砂」,浮球、保麗龍杯、寶特瓶、塑膠袋、香菸、漁網、輪胎、沙發,到處都是。這是我們的台灣,我們不曉得它如此髒亂,但它依然是我們的台灣。



理念起源:RE-THINK環島淨灘

Daniel到小琉球浮潛所撿起的垃圾。
「雖然這片土地是台灣人的,
但這地球是我的!不好意思!」
Daniel Gruber(圖片引用自)
 這樣一個熱血沸騰的「環島淨灘」,由Daniel Gruber和黃之揚共同發起。Daniel來自夏威夷,他愛好大自然、痛恨塑膠袋,每次登山玩水時,會將路上的垃圾帶走。黃之揚在國小服替代役時,認識了Daniel,原本不亂丟垃圾但也不會主動撿垃圾的他,生活習慣受Daniel影響,開始自備環保餐具、帶碗買早餐。

 來台一年多的Daniel一直有環島的理想,有一天,同樣痛恨不可回收塑膠製品的倆人隨口聊著:「嘿!不如我們就這樣,邊環島邊清理髒汙。嗯,我們還要找大家一起來!」

 於是,兩人著手成立《RE-THINK》,環島淨灘活動也因此展開。

行動:沒有人可以阻止我們撿垃圾!

 其實在台灣有很多人,一直持續淨灘、默默守護這片土地,但《RE-THINK》要做的,不只是淨灘,他們希望這個理念「被看見」。就如同Daniel的名言:「Show, not tell!」,黃之揚堅持一樣的理念:「淨灘是一時的,海浪又會帶下一波垃圾上岸。重要的是能以行動影響別人的生活型態,讓大家從新思考我們為了自己生活方便,背後付出的代價有多大。」《RE-THINK》邀請大家一起淨灘,希望把大家從舒適圈帶出來,親自體驗甚麼是淨灘。

活動計畫擬定(圖片引用自)

 他們選擇了現在最紅的社群媒體Facebook為媒介,在網路上號召各地有志朋友一同淨灘。首先,他們用感染力極強的圖文,宣傳活動理念,於六月陸續分享創辦人的理念及小故事;接著,利用Google問卷請網友們幫忙調查,提供髒亂海灘地點,根據這些地點,再拿著企劃書,接洽當地環保局,申請清潔隊和淨灘工具;然後,開始寫信接洽民宿業者贊助,決定行動,等所有細節敲定後,再公告淨灘地點,並聯絡媒體,邀請當地朋友一起參加。

一路上:為了撿垃圾而撿垃圾

 經由兩個月的規劃,環島淨灘原本預計執行十三場,但因颱風取消了三場,每場平均參與人數約為160人,每場平均清理了400公斤的垃圾。其中,以保麗龍條、卡車輪胎等大型垃圾居多,但在基隆場狀況更為慘烈,由於垃圾過於碎小,只能用篩子反覆篩出;另外,在看似乾淨的花蓮七星潭,卻在草叢裡找出了八大包垃圾(有垃圾被惡意掩埋)

左:大型垃圾居多 中:垃圾碎片細小 右:被惡意掩埋的垃圾
(黃之揚/提供)

一路上不只撿到垃圾,還撿到理念相同的人們
(黃之揚/提供)
 豐碩成果的背後,當然少不了一路義氣相挺的夥伴,有七十三歲老伯伯徒步從基隆走到墾丁,也有女性勇士騎著無法變速的淑女車,在環島淨灘中同進同出,是他們讓《RE-THINK》從兩個人變成一群人,大家意圖單純,只為了撿垃圾而撿。然而,一路上也有不一樣的聲音,有人奪走大聲公質疑:「你們真的有想要淨灘嗎?那怎麼還要先拍照?」有人看著《RE-THINK》臉書動態氣憤留言:「是外國人主辦還嫌我們髒!」黃之揚對此表示,《RE-THINK》拍照是為了宣揚理念,讓更多人看見,而臉書文宣也不是要說誰髒,而是要喚起大家對環保的意識。

 不過,不論抱持怎樣的看法,大家不分國籍、不分年紀、不分性別,用自己的方式一起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這也是讓《RE-THINK》走下去的動力。

關鍵成功因素:賦予環保輕盈的形象

 能有這樣的成果,黃之揚表示:「一部分是因為Daniel的理念堅定,台灣人看見連外國人都在這片土地上淨灘,自己動手清理家園的意願便大幅提高。」另外,黃之揚的行銷能力也功不可沒,每次淨灘後,他便在粉絲頁上貼出圖片,搭配心得文、垃圾細目、獵奇版,並公布下一場淨灘資訊。透過攝影、文案、及創意,重新賦予環保輕盈的形象,讓環保不再這麼沉重。

RE-THINK》利用創意,讓環保變得很時尚、很熱血、很好玩。
(左圖引用自、中圖引用自、右圖引用自)

 而這樣極具意義的活動也獲得各大媒體的報導,分別在自由時報、Taipei TimesPeopo公民新聞網、遠見雜誌等陸續登出,十一月也在李濤的電視節目-善耕台灣中播出。這都顯示《RE-THINK》的努力真的有被看到、被肯定。

分支計畫:你也可以是《RE-THINK
 
環島淨灘,全台響應
(圖片引用自)
 黃之揚表示:「淨灘不需要正式團體,誰都能做、誰都可以號召群眾、誰都能揪團,但真正需要的是人力。」淨灘過程中,有來自各地的夥伴對淨灘擁有極大熱忱,「RE-THINK分支計畫」也因運而生。希望藉由成立各地分支(如:RE-THINK_Taipei),讓各地夥伴經營自己的家鄉、經營自己的《RE-THINK》。

 今年夏天,《RE-THINK》點燃了台灣人心中的火苗,而在未來《RE-THINK》的各地分支,將會把這火燄一起延續下去。而你還在使用塑膠袋和免洗餐具嗎?從今天起,帶著環保袋出門,愛自己也愛地球。不論你是否淨過灘,請記著:我們的海灘,靠我們維護;我們的土地,靠我們保護;我們的環境,靠我們愛護。



參考資料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台灣的美學經濟

MBA103/吳俞瑩

 曾經,台灣號稱「亞洲四小龍」,與韓國、香港、新加坡並列,成功由勞力密集工業轉型成高科技產業,尤其大多數的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製造,對世界經濟可謂舉足輕重。但全球化下,競爭日益激烈,台灣製造業在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的優勢空間漸漸受到擠壓,曾經是15%~20%的優渥毛利,到現在力保5%的微薄毛利,產業的未來發展亟需思考不同的出路!透過了解並分析現今其他國家或知名企業的成功因素,發現其共通點之一,便是對於追求「美」的生活發展趨勢。

硬實力-產品的極致


 為何蘋果的產品能如此熱賣?為何Armani能成為年輕企業家心中的品味與地位之象徵?為何「北歐美學」的設計品能成為不敗的時尚詞彙?仔細探討便可發現,它們皆以「極簡主義」作為訴求。現代人的生活過於忙碌緊迫,面對雜亂多變的社會,於「自我價值」的追尋也變得更加重視,這些刪除了過多不必要的色彩與裝飾的產品,讓使用者可以回歸到純粹的知覺與美學感受。因此,相較於其他功能複雜的隨身聽,一戴上簡單易操作的iPod,世界的紛擾馬上轉化為你自行創造的專屬世界;Armani細緻性的美學風格,一般人難以一眼看出差異,但它的美學比例與質感卻不是人人皆可駕馭,唯有連身體都保持完美的控管,才能撐得起Armani所展現的不凡價值。而這些產品每每都能夠超出同產品的兩倍價格,這「兩倍價錢」就是所謂的「美學()價值」;相較於台灣以往所重視的「製造經濟」,如今只能追求不斷壓低成本以搶救微薄的毛利率。美學經濟所隱藏的商機,已在你我的生活中持續擴散。
Armani與北歐的極簡美學(圖片引用自)
軟實力-生活美學商機

琳瑯滿目的美妝產品(圖片引用自)
 將視野拉到鄰近台灣的兩大亞洲國家-日本與韓國。日本人天生愛美的民族性,從他們日常生活中便可看出,舉凡日本料理、茶道、服飾、建築、寺廟、音樂等,那細膩又內斂的風格,不僅吸引大量的觀光客前往朝聖,日製商品更進一步地風靡全球,為日本帶進了大量的GDP。而近年來人人趨之若鶩的韓流,除了感嘆於他們的偶像經濟從台灣賺走大把的金錢之餘,所附加的長尾效應註一更值得我們關注,也就是對「身體美學」的追求。當你走進任何一家韓式美妝店,從頭到腳保養與美容商品的數量之多超乎想像,而價格更是比一般美妝品貴上許多,但此類商店卻能在台灣越開越多。探究其背後因素,人們所追求的生活品質與自我價值的覺醒,也漸漸將台灣帶往新的「美感」社會中。



台灣城市美學-宜蘭建築&幸福高雄

 
   
完美融入環境中的美學建築-蘭陽博物館(圖片引用自)

 若提及對台灣建築的印象,不外乎鐵皮屋頂、違章建築、鐵窗等,總是給人擁擠冷漠的感覺;相對而言,以文化、環保、觀光立縣,一直是宜蘭人共同清晰的大目標。二十多年來,歷屆宜蘭市長一致地以推動在地綠建築為理念,透過反對六輕、鼓勵青年建築師駐地發展,其中成效最顯著的便是招攬著名建築師黃聲遠,透過將建築與環境完美結合,不但經常奪下國內建築獎的殊榮,善用自然美學所規劃的公共建設,更持續吸引觀光客前往遊憩,成功的創造出一個居民與旅人共享的幸福空間。

宛如置身國外美景城市的高雄(圖片引用自)
 而近年來,高雄則以打造一座國際級的幸福城市為己任,提倡導入「城市美學」的意念,將目標放在觀光、藝術、生活品質的提升,透過整治愛河、發展休閒空間及採用在地特色來建設。最知名的便是2009年結合「痞子英雄」偶像劇,帶動高雄觀光熱潮,戲裡那個充滿陽光、現代化卻又不失悠閒的城市風格,一舉打破「港都高雄」的舊有印象。而高雄市更在2012年的國際宜居城市獎中,一舉拿下一金、一銀、三銅的國際殊榮,並於2013獲選主辦亞太城市高峰會(簡稱APCS)。高雄,已開始站上國際的舞台,向世界證明台灣的美學生活成就。

為悅己者容/榮

 打造在地美學生活型經濟圈,是台灣目前所追求的目標,也就是「以人為本、在地生活」為軸心,逐步發展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場域。從上述兩大都市的建設方針與趨勢,可看出政府對此的重視程度,但我們卻不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自我風格的認同與價值培養。

 誠如日本與韓國對於自身文化的支持與自豪,進而能將其美學理念行銷往其他國家;反觀台灣人,卻嚴重缺乏對於自身風格的追求與地方的認同,在習慣於高工時低享樂的社會環境下,也抑制了人們的創造力與設計力,畢竟思維領導一切創作,文化創意產業絕對要從生活出發。因此,唯有高度的生活美學:學會怎麼樣「生活」,讓生命成為最好的養分,才可能帶動屬於台灣獨有的美學經濟。


註一

長尾效應:主要是形容所有目前實體的大商店,不可能涵蓋100%的消費者,這些涵蓋不到的消費者就是那些「尾巴」,透過互聯網的無垠無涯的伸展性,如果可以一併「照顧」到分散在各處的這些「尾巴」,加起來的市場就可以在各地打敗那些照顧不到尾巴的龍頭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