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放眼國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放眼國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東西教育,無限寬廣

MBA103/彭嘉惠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目前為台灣的主流價值觀(圖片引用自)

 說到教育,台灣人常提到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因此一窩蜂的補習潮與超前進度實屬常態,同時也鞏固了台灣的考試和補習文化。從早自習到放學後的時間常常在考試,連美術、音樂課也被所謂的主修科目借用去趕進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主流價值觀帶來台灣國、高中生的精神麻痺與疲乏,除了會考試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能力、閱讀習慣都不及他國的青少年。

 教育的原意是排序、競試嗎?考試帶來的壓力應輔助我們學習,非主導教育文化。肯尼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TED演講教育議題時,提到教育的原意是要啟發人去自我學習;嚴長壽在《教育應該不一樣》書中表示:「教育應該是讓學生目光從書本移開,關懷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激發對社會、對世界的熱忱」。「學校」除了教導學生基本知識外,更教導了遵循、紀律這些概念,許多時候反而壓抑學生的思考。此外,一名中正大學教授告訴我,他的女兒為了申請上美國的一流名校-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從高中開始當划船隊隊長,每天凌晨四點多起床練習,不僅證明擁有領導技巧還很有毅力。反觀,台灣的菁英教育,絕大部分中學的時間被考試、補習佔滿,因此當學生進入大學,可運用的閒暇時間一增加就玩得非常投入,參與了社團、系學會等,相較之下學習態度顯得懶散。

 本期將介紹其他歐洲國家的教育政策,雖然難以改變台灣教育亂象,但希望藉此拓展讀者的國際視野,不再畫地自限,打破「教育就是這樣」、「台灣是鬼島」的觀念,畢竟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應該對教育有所責任

No Child Left Behind-義務教育

 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模式。芬蘭是一個以教育聞名的國家,有著「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的教育理念,芬蘭的義務教育主張以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老師在課堂中不表揚任何一個資優的學生,他們的邏輯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然而,在台灣,一層一層的淘汰、擠入窄門的少量學生才是菁英。不同於台灣看事情的角度,芬蘭的音樂教師感嘆學校無法容納所有對音樂有興趣的芬蘭孩子,但儘管如此,那些最後沒有辦法成為演奏家、音樂家的孩子,終將成為有品質的、對音樂有鑑賞力的觀眾。

 芬蘭人享有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之課業與考試不會佔據芬蘭孩子的課後時間,使他們課後有機會接觸各類型的藝文、音樂活動。此外,更是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學習文化與藝術,市政府每年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不同活動,如參訪美術館或藝文研習等。小便有豐富的手作課程,曾旅居芬蘭多年的陳之華在著作中提到他的女兒,在上課時作了一件T-shirt從視覺設計到印染,另一個女兒也從編曲到完成錄製一張CD。這些課程給予孩子滿滿的發揮空間及成就感。

 在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台灣也不例外,五年五百億的補助重點大學計劃,讓錢總是在高收入的白領階級中循環(高補助>高學歷>高收入);反觀芬蘭,將經費投資在PISA評比中表現較差的學校、初級中學生的比例是較高的,芬蘭成績的變異數低也證實了「教育為人民的基本權利」,這不僅是口號,也有相映襯的好政策。再來看其他的德語系國家,德國的小學只有四年,而這四年中最重要的科目是德語及數學,中學以後漸漸加入選修課程,八年級便開始選擇自己的專業。德國人普遍認為「只要有專長,不必人人都念大學」,擁有大學學歷不一定比專科畢業生的實習經歷更有職業保障。對於德國來說,留級不是件丟臉的事!留級只是表示學習不夠紮實、對課程不夠熟悉、基礎不夠穩。擁有基本功,更能使未來在所感興趣的事上茁壯

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本期採訪了我的西班牙友人,分享歐洲高等教育資訊。根據20137月公佈的「世界大學網路排名註一,西班牙所有大學中排名第一的馬德里大學曼迪遜(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擁有藝術與人文、健康科學、科學、社會科學與法律與工程建築五個學院,另外設有雙學位的體系,除了「政治-法律」、「勞工關係與人資-法律」之外,甚至有「哲學-法律」、「企管-法律」的組合,強調雙項專業的結合。

 歐洲目前有許多國家加入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包括奧地利、挪威、捷克、丹麥、芬蘭、瑞士、法國、匈牙利、波蘭、葡萄牙、英國、德國、希臘、荷蘭、西班牙等共47國。博洛尼亞進程是用來整合歐洲高等教育資源,要求歐洲各國應建立一套至少兩層級的高等教育體系,讓歐洲的高等教育更具兼容與相互比較性,且任何一個簽約國的畢業證書可獲得其他簽約國的認可,比如說:在西班牙拿到的證書與成績跟在德國拿到的一樣。在這樣的體系下,除了學生選擇大學可以比較自由,未來於歐洲尋找就業機會也有更豐富的選擇。

 西班牙為了符合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建構,將大學體制修改為三級制­-大學、碩士、博士。如同台灣的大學學歷普及化,西班牙近年來的大學數量成長達兩倍以上,不過台灣是2300萬的人口下擁有160間大學校院,西班牙則是4700萬的人口下擁有73間大學院校(資料來源統計至2006),相比之下,西班牙的大學院校密度還是顯得遜色許多。西班牙的大學修業年限為三年,超過五成的大學新生入學時便選擇直攻碩士,其選擇直攻碩士的學生在修畢大學課程時拿不到大學證書,要在修畢碩士課程結束後才取得學士、碩士的全部學分與文憑。

 西班牙的教育很重視「教師」這個因素,各級教師都要經過專業的培訓及考核,或許是為了促使西班牙的大學融入歐洲高等教育區,大學院校、系所、教師的評鑑機制都十分積極。雖然評鑑活動並非強制仍然反應熱烈,西班牙的高等教育強調自我品質控管與外部評鑑合作,評鑑委員的來源非常多元,研究人員、業界人士、甚至碩士在學學生都可參加評鑑委員的甄選。反觀台灣的教育評鑑機制,儘管有學生對師長的教學評鑑,只要老師沒有重大的過失,沒有教學熱忱的老師也可高枕無憂,若台灣教育的政策可以強化與創新評鑑機制,必然可以創造素質更高的學生。

人人都是公民

 在政府廣設大學的政策下,社會普遍認同台灣年輕人高學歷低能力;然而,在批判年輕人素質的同時,換個角度去想,一位照PPT上的字跟著唸的老師,如何培養具有獨立思考的學生;一位用上對下方式溝通的老師,怎麼於情於理說服學生,並以身作則告訴學生什麼是尊重;一位心裡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老師,他的學生如何懂得接納多元觀點。教育是大眾的責任與義務,身處窮山惡水的教育環境下,加強師資的評鑑透明及效力應是該著手的下一步教育改革。

註一
世界大學網路排名:為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網路計量研究中心網路實驗室根據影響力、卓越、開放及公認程度所做的大學排名,每年公布排名兩次,涵蓋了全球超過兩萬所高等教育機構。

參考資料
《教育應該不一樣》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
《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感動無疆界,打開心眼界

MBA103/林晉賢

 近年來,台灣社會越來越重視「國際觀」與「人文關懷」,更受到企業家們的提倡且推崇;然而,現今許多學生卻還是汲汲營營地替為未來充實自身能力,深陷分數、學位的泥沼中,導致國際觀與人文關懷的培養淪為口號。本期透過前青輔會主委李允傑來分享任期內積極為年輕學子打造跨海平台,也希望藉此一圓學子們走出台灣的夢想,並培養年輕人的國際觀與人文精神。

夢想實現的推手-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

 在台灣,已經有許多青少年們開始思索走向海外、探索世界的必要性,他們願意也渴望嘗試,但現實總是不盡人願,許多人因為家庭因素或經驗不足而無法一圓夢想。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的宗旨便是為青少年打造海外壯遊、服務志工與相互交流的平台,也給予身處弱勢家庭卻不曾放棄走向海外機會的青少年最必須的協助。而從2013年開始,為因應行政院組織改造,青輔會已改制為教育部附屬機關-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配合教育部「培養優質創新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之願景。

扎根台灣 感動世界

與李允傑合照(林晉賢/提供)
「服務學習」與「壯遊」的觀念,近幾年在台灣已蔚為風潮,許多青年把握在學期間的寒暑假積極地出走台灣、邁向國際,期望自身視野能夠更加廣闊。從小出身清苦家庭的李允傑提及:「小時候家境比較清寒,不像現在年輕學子一樣有很多機會到海外學習、認識世界,便因此立下決心讀書,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夠幫自己爭取機會到海外讀書,也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幫助更多跟我一樣的學子創造機會。」學成歸國後,恰巧服務學習的觀念在台灣逐漸興起,也越來越多有志青年願意踏出台灣走向國際,前往需要更多需要關愛與幫助的國家進行志工服務,這代表台灣學子的國際觀正逐漸成長,也代表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將逐漸提升。而李允傑正是被這樣的趨勢感動,並懷著這般意念為學子們創造更多的平台與管道,期望台灣的競爭力能再次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龍頭寶座、甚至全球之首。

iving is Receiving

 現在的台灣學子們已經有意願將愛心與幫助送到海外,但比起歐美國家,台灣的海外服務觀念仍相對較低落,李允傑表示:「其實海外志工服務所重視的是質而非量,所以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有許多學子們在選擇服務地點時,仍會挑選相對較不落後的國家,但其實服務的本質在於付出,付出過就會有所收穫。因此,在擔任海外志工前,首要問問自己「到底為何要進行這樣的行動」,而非抱持著藉此出國遊玩的心態,這也是台灣與歐美較有差異之處。不論是前往海外壯遊或擔任志工,最重要的是「Mindset」,擁有良好心態及正確思維,才能成就對的事情;而在過程中,更要用心體驗,就算是很微小的事件,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感動,且這份感動會持續發酵,於未來的某一天,你也可能將這份感動傳遞給他人,延續下去。

海外壯遊與志工服務=國際觀提升!?

 海外壯遊與志工服務除能培養人文精神與謙卑外,更可增長自身對於國際情勢的熟悉與見解。李允傑分享:「曾有參加海外志工服務的學生,在回國後向我分享,他曾經是個不管世事,整天不是泡圖書館就是在家玩電腦,但參加海外志工服務後,他才體會到自己的生活是有多麼地完善,也認識到原來世界上真的有那麼多的人民,因為受到戰爭迫害或是環境影響而需要幫助,從此他便主動關心國際情勢,一旦看到有需要幫助的地區,便會邀約同學一起捐贈物資。」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為何青輔會要如此的積極為台灣學子創造出走機會,上述的結果,就是青輔會希望達到的效果,創造出走機會只是個引子,最主要的目的是,期望在服務過後能使他們持續關心國際大小事並投入心力。

 你,曾遇到不如意或覺得生活乏味的時刻嗎?此時,何不想想,這世界上仍有許多窮困、需要關懷的人,正等著你的幫助!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給自己一個踏出台灣,送愛到海外的機會,除了將愛心傳遞給對方,也讓自己有被感動的機會。讓這份愛與感動,在你我的人生旅途中逐漸發酵吧!


相關連結
海外壯遊與服務志工資訊網站: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Lead you ahead-國際職場升遷術

MBA103/林晉賢
世界不再立體 有禮走天下

Ronald Lee
(Ronald Lee/提供)
 「世界」一詞的定義,已從傳統三度空間的概念逐漸變為二維的相處模式,意指國際與人際的互動漸趨頻繁且方法越趨簡易。如何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同時,就讓對方留下好印象的課題成了一門顯學。本期記者特別採訪到曾任職於中華民國總統府典禮科與交際科之職員,同時亦為國立中正大學校友的Ronald Lee,為大家說明「禮」在國際職場中的重要性。

禮儀=國際觀
 禮儀涵蓋的範圍甚廣,是集合社會、心理與人類行為的應用,且會隨著不同的組織、國情與情境而發產出個別的儀軌註一;因此,國際禮儀的熟稔程度更顯示個人是否具備國際觀的考量依據。特別是MBA們在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很有可能就是擔任「國際業務代表」,屆時會有許多與國外客戶互動往來的機會。如果在任職前就具備適當的國際禮儀,未來於職場上,必能更受客戶與主管的喜愛,進而提高升遷的機會。

 「培養國際禮儀,就是從日常生活培養起。」Ronald提及。以國際業務代表為例,在與客戶洽商時,國際業務代表必須營造成熟、誠懇的自我形象,以代表所屬企業、甚至是台灣。因此,男性一般著以深色西裝搭配淺色襯衫與較樸素的領帶,皮鞋則以深色並搭配深色西裝襪即可;女性則以深色套裝與淺色襯衫為主,並搭配接近自己膚色的絲襪。妝容方面,男性前髮不宜覆額,需以陽光、乾淨俐落為佳;女性則須以淡妝為宜,口紅顏色則須視白天或夜晚而有不同,白天使用淡色系或亮色系,夜晚則用暗色系。

小細節 大勝利

 在國際交流中,很容易會因為一個小失誤,而錯失合作機會或是導致雙方不合的場面發生。以電話或電子郵件與國外客戶邀約會議討論為例,可分為一般性與特殊性情境。一般性情境是指雙方地位平等,彼此對於此次會議或合作皆抱持樂觀且積極的態度,此時語氣以恭敬為宜;若我方有求於對方時,則語氣上應以謙遜為主。再者,於會議時間的決定上,應該提出二至三個選項給對方選擇,並給予寬裕的時間以作修改,此舉可降低對方的壓力與緊張感。而邀約成功後,若於會議前欲向對方提醒會議時間、地點及事項時,也不宜以開門見山的方式,因此行為可能會使對方誤認我方不信任其能力與積極度,反而造成反效果;因此,開頭可先話家常,再間接帶出先前所提過之會議相關事項。

 除此之外,若是以電話的方式溝通,開頭應先詢問對方是否方便接聽,並假設對方是個勤勉審慎的工作者,不宜以對方之聲調與聲音大小判斷對方正在做什麼,此行為可能會使對方感到隱私被侵犯或是不被尊重。Ronald認為:「西方人士很注重個人隱私,一但感覺到對方不尊重自己或是隱私被侵犯,就會留下負面印象並降低合作意願。」因此,在與西方人士應對進退時,須更加注意小細節。

面面俱到 時時警惕

 除前述所提之步驟與細節都須牢記在心並細心執行外,會議當天,為使對方更加認識自己並加深印象,於會議的開始,必定會與對方交換名片;此時可別因為先前在電話或是電子郵件中相談甚歡而有所鬆懈,否則就功虧一簣了。

 在與對方交換名片時,從名片夾拿出名片的那一刻起,到交換彼此名片到對方手上為止,眼神都應注視著對方並以雙手遞交,此一舉動是要讓對方能在會議結束後,整理名片時,仍能將你的面貌與名片連結,而在注視對方時,眼神應以和善為宜。另外,在會議的前一晚,應該整理自身名片,將名片倒置於名片夾中,並使名片夾中只存在自己的名片,以避免在交換時,拿錯名片的窘境!更甚者,在接收名片時,應以雙手接下並立即將對方姓名記住後,再收入自己的名片夾。

 而在會議結束的餐敘場合,則應秉持「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原則。餐敘時通常是洽談完畢且已達成合約協議的狀態,而經驗較不足的新鮮人可能會因此鬆懈,所以此時此刻更應維持警覺與細心,例如:餐廳類型應以對方的國情文化做適當的選擇;座位的分配基本上是已安排好的狀況,因此不可擅自換位,而在入座時,應有落座請示;點餐時,應請對方先點餐。另外,在品嚐葡萄酒時,應持高腳杯之杯腳即可,不可拿杯身,以免影響葡萄酒之品質;而女生在品嚐後,杯緣通常會留下口紅印,因此可在聊天空檔以紙巾擦拭。

Lead you ahead

 所謂禮多人不怪,許多名人時常於電視節目上分享過往的工作經驗與職場禮儀,不難發現,比起專業能力,許多主管更注重職員是否注意到禮節的細微處。有許多新鮮人初進職場,不懂得所謂「禮」的重要性,仍以在校時的態度處事,而導致成為主管心中的黑名單;反之,若新鮮人能夠提前具備國際職場禮儀的軟實力,將能使自身保持高度的覺察力,並讓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新鮮人在充實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多加留意國際禮儀之培養,以避免貽笑大方的窘境發生。

註一
儀軌:是經過長時間之修訂並被眾人所同意之國際儀禮規範,可廣泛適用於任何國際社交場合之圭臬。


勇闖英倫留學小女行

MBA103/陳書曼

 英國-優雅、英式搖滾、英國皇室、當代藝術,是個集結傳統與現代的國家。企管學士背景的Iris Yang,目前在英國就讀University of Bath的行銷管理研究所,早在三年前,就有計劃性的選擇到英國留學,來一探她留學以來的故事吧!

前往英國念書的契機與留學申請

University of Bath(圖片引用自)
許多台灣人嚮往全英語的學習環境與多元文化交流的機會,喜歡美式英語的人會決定到美國留學;選擇生活費親和則到澳洲留學。Iris喜愛英國文化,也習慣了英國流行的氛圍;此外,對於未來專研行銷的她來說,了解各國的文化風俗對商學人才來說更為重要,且英國相對美國而言便於環歐旅行,使她更確信自己要到英國留學。

 留學的前置作業主要有兩部分:第一為語言準備,第二為學校申請。語言準備部分,不同於美澳的TOEFLGMAT,英國學校以雅思(IELTS)為語言能力準則;學校申請需準備成績、自傳履歷、正式推薦函及簽證等。期間該注意的是時間的排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完成事項,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建議找代辦協助繁雜的作業。而對於未來學校及科系的選擇,可以參考許多國內外英國留學交流網站,找到有興趣及有把握的學校來申請。

英國研究所之差異

 英國研究所的一般生為一年制,如有實習等外務則延長成兩年制。與台灣教育不同的是,英國的教授認為學生是成熟的大人,不會約束學生對於課堂的投入程度,也不會因學生表現不佳而擔憂,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與教學品質,但對於學生的求助與問題,同樣樂於提供建議與回饋。此外,各國留學生對於學習的積極態度及勇於課堂討論,更是台灣人需要學習的地方。

 一般來說,英國研究所以理論研究為主。Iris就讀的University of Bath有許多團隊完成的課程,特別的是,其校研究所學生以外國人為主,是個認識不同國家文化的好機會,更能激盪出不同的想法與學習對彼此的尊重。Iris認為最特別的是會有密集的短期訓練課程,如學期中有一個星期只上「策略行銷」這門課,全天三個時段的下課時間都要快速的小組討論,緊接著上台報告,可說是練習短時間產出解決方案的方式。從這方面可看出,英國研究所在課程安排上的彈性與新穎。

英國生活分享及未來展望

就讀MSc Marketing,University of Bath
Iris Yang(Iris Yang/提供)
英國食物的貴是有名的,通常臺灣80元排骨便當的同級料理,在英國則500元台幣起跳,所以留英學生通常都得練就一手廚藝,不然可能要吃泡麵過活。另一方面,倫敦是購物天堂,許多服裝牌子便宜外加學生折扣,讓許多女孩在異地獨立生活可以找到精神慰藉。而英國人對於藝術的敏銳度及生活風格的獨特想法,可從英國的藝文建設中發現這個特點,英國藝術建設十分普及,且展覽與博物館通常是免費的,伴隨著大眾運輸的配置,週末時可以愜意的搭乘公車前往市區,徜徉在藝術的浪花裡。

 在英國人心目中,尤其是老年人,得體衣著是對自己與他人的尊重,同樣是最基本的禮儀,英國人對於進退禮儀的習慣,更是讓Iris對英國人的優雅印象深刻。相反的,英國尚存在著種族歧視,畢業於University of CambridgeAmanda就曾在夜晚騎著腳踏車被青少年丟過鋁罐,這部分台灣人仍然必須小心注意。

 在英國留學期間,研究所繁重的課業,語言技巧通常不會提升太多,依靠的都是在台灣所打下的基礎。此外,由於英國工作簽證門檻極高且審核嚴格,普遍來說,台灣留學取得實習的機會不多,畢業後除非與英國人結婚拿到簽證,否則通常是直接返回台灣就業。因此,選擇出國留學時,要面對的問題往往是更複雜,更需要經過通盤的規劃。

參考資料

英國留學資訊網站:
The British Council
hellouk
what uni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理財X壯遊-AIESEC讓你打開國際視野

MBA103/林晉賢

 隨著國際村的概念漸為發酵,青年壯遊已蔚為學子拓展視野、認識國際的最佳管道。全球最大的學生組織-AIESEC連續兩年與國際知名金融集團VISA合作籌辦理財教育計劃,希望青年從學生時期就學習打理錢財、規劃未來為自己負責,並利用青春歲月,勇於走出台灣。

全球最大的學生組織AIESEC

 「AIESEC」,成員遍布全球113個國家,以「和平與開發人類潛能」為其組織願景。希望透過海外交換計畫註一以促進青年的領導力、國際觀與團隊合作,更希冀能與企業合作,為社會創造正面影響力。如同AIESECVISA國際金融集團連續兩年舉辦以理財教育為、青年壯遊為輔,期許藉由學生與企業合作的力量,為社會和青年的未來努力。而本次《理財╳壯遊》講座便是本著這樣的理念而舉辦,主要是希望教導學子理財對人生的重要性,並鼓勵學子運用所累積之錢財,勇敢地走出寶島台灣,進行一場壯闊的旅遊,廣闊視野並使人生更完整。

國際合作

 AIESEC台灣總會之品牌暨行銷部門副會長李昀芸同學,憶起首次與VISA合作時,既期待又緊張的心情說:「雖然此專案聯絡人是由VISA香港分部之職員負責與我們接洽,但企劃書與任何文宣內容,包括臉書上的宣傳內容與傳單的文案,於每一次討論過後都必須回傳給美國總部的高層審核與修訂。這讓我們見識到了國際大型企業的處事格局與細心,也是我們學生最值得學習的地方。」而能在學生時代與國際企業進行合作交流,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因此,AIESEC提供海外交換計畫,給予期望與國際菁英合作的學生機會,讓台灣的優秀人才能被世界看見;亦能前往需要幫助的國家擔任國際志工,培養自身敬天愛人的氣度。

邁向國際 從講座出發

 去年,《理財╳壯遊》講座只選在北部進行,包括台灣大學、政治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及清華大學,共舉辦五場理財教育校園講座,吸引了830名學子參與,新穎又具國際觀的主題大獲好評。而今年本著相同的理念,決定將此活動擴展至中南部,分享給更多的學子們,將於東吳大學、中山大學及中正大學舉辦。

 此外,在講座宣傳的手法上,AIESECer們則運用虛擬社群效應發酵快速的特性,特別為此設計一款APP,在FB上直接輸入「理財壯遊夢」進行搜尋,就能讓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隨時隨地培養理財常識,並透過壯遊冒險的勇氣陪伴大家,讓學子們在這趨勢變動不斷的世界中,也能夠處變不驚。

 
東吳場講座現場(李昀芸/提供)

齊聚中正 體驗世界 邁向國際格局

 中正大學的AIESEC雖然成立不到一年,且未正式成為AIESEC分會,但成員們各個都胸懷大志,希望能夠藉由自己的力量與組織的資源,將國立中正大學的格局提升到更高的層級。現任AIESEC中正籌備分會之品牌暨行銷部門副會長沈美惠同學提到:「其實中正學生有著許多正面的意識形態,都希望自己的母校能夠變得更好、變得更有競爭力,這點從先前的『校園成影症』票選活動就能夠看出,中正的向心力是很足夠的!我們很希望顛覆外界認為中正大學位處偏遠且資源不足的印象,所以只要是我們能夠為中正學生爭取到的機會,我們一定使命必達。」而這次的講座,正是成員們積極向台灣AIESEC總會爭取的結果。

 沈美惠開心地表示:「雖然中正籌備分會成立至今不到一年,但已舉辦過許多大大小小的講座活動,而且也受到中正學生的熱烈回應,這顯示了中正學生對於有意義的講座活動的支持程度與求知慾,而我們也注意到了中正學子對此類講座的需求,這讓幹部們更有信心、也更積極地爭取這次系列講座的舉辦機會。」提供中正學生成長機會的同時,也是在為國立中正大學奠定邁向國際格局的根基。

 若欲詳知AIESEC台灣總會或AIESEC中正籌備分會資訊者,請前往AIESEC官方網站或AIESEC in Taiwan粉絲專頁及AIESEC CCU粉絲專頁。

註一
海外交換計畫分為海外成長計劃及海外實習計畫。海外成長計劃是為六至八週之志工研習服務,從事文化推廣、語言教育及在地社會議題推廣;而海外實習計畫則是為期兩個月至一年半不等的海外實習,主要分為企業商管實習、科技技術學習與教育實習。


東西方職場文化衝擊-紐約會計師的心境分享

MBA103/陳書曼

 會計師,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專業又神秘的職業,許多人嚮往衣著白領、及熨斗燙平的西裝外套,工作地點於摩天大樓,辦公室落地窗環繞居高臨下整個城市。這次很榮幸訪問到國際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位在紐約總部的會計師Edward Chen,來揭開會計師的神秘面紗。

紐約生活考驗直到進入Ernst & Young


 在紐約的大學畢業後,Edward計畫先在美國工作一陣子,於是,開啟了艱辛的紐約找工作日子。原以為會計是門專業,會比一般求職者更順利;不幸的是,當時正巧碰到911事件,許多世界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隨著世貿大樓的倒塌,瞬間摧毀,美國的就業市場因此跌到谷底。剛畢業的Edward從沒想過自己會面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投了上百封履歷,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是面試,卻也一一遭到企業婉拒。然而,他選擇勇敢面對挫折而非回到台灣,開始為期兩年的兼職生涯。

 兼職期間,Edward一邊準備會計師資格考註一一邊找尋正職的工作。某天,終於得到一間中型企業的面試機會,面試官與他閒聊五分鐘即錄取他,並說:「是Merien推薦你的,我是他老公,我根本不在乎其他的,她說你能力好就好了。」原來Merien是前公司剛離職的財務長,會計部門同仁十分不喜歡Merien,而Edward是唯一去參加歡送會的會計部門員工。他說:「會計這個產業很小,很容易狹路相逢,去參加歡送會,Merien不一定會記得;但不去,她一定不會忘記。」

 一件不經意的小事情,讓Edward的職涯得到貴人相助,幾年後順利進入了人人嚮往的世界知名Ernst & Young紐約總部工作,薪水也跟著水漲船高。

忙碌的Ernst & Young會計師生活縮影

 Ernst & Young紐約總部的客戶都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會計師平常的工作會經手兩至三間企業,而客戶旗下又有許多子公司,因此每個會計師同時掌握30份以上的財報是基本的。龐大的工作量讓會計師遇到忙季註二時,一週80小時的工時是家常便飯,常常必須加班到半夜,甚至睡在公司裡面。「會計師是個年輕人的職業」Edward感嘆地表示,雖然高薪能讓生活優渥,但超額的工作量使生活無法平衡,身體長期處於疲憊狀態,目前他左耳是聽不到的;更別說是家庭與人際關係,工作塞滿了生活,使他缺乏時間去維繫感情。

美國職場與台灣職場的不同

多年的美國工作經驗後,Edward認為外國學生在美國企業工作,最應該具備的兩個條件是「語言能力」與「專業能力」。財務管理、會計等專業領域於美國找工作時較容易,且求職可以大型企業為目標,因為大型企業會比較有意願處理外籍學生的工作簽證。除此之外,「自信心」是Edward認為最能融入美國文化的方式,沒有自信的人,在美國人眼中是找不到工作的。

 不同於台灣,美國面對的員工是不同的族群、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例如猶太人週六絕對不上班,因此Edward甚至需要幫下屬完成工作。另外,美國企業內部充斥著「積極」與「自保文化」,當員工得到上司的稱讚時,開心之餘甚至會要求上司寫封mail給自己,使其可以於年尾績效考核時,有證據表示自己很優秀;且由於會計這行業就像是變相的服務業,需要與客戶密切接觸,Edward習慣每個環節都用文字記錄並加以保存,防止未來出現突發狀況時,有能力保護自己。

 會計師,在台灣與美國都是高社會認同的職業。但隨著產業的變動,越來越多小型的事務所壓低成本與大型事務所抗衡,產業面臨的報酬不如往年來的多。因此,Edward建議這份工作適合對會計有著高度熱誠,而非跟著大家一窩蜂擠進窄門的求職者,這樣職涯之途會走得更長久。


註一:
台灣的會計師資格考為一普通科目國文,與其他六科專業科目。USCPA則必須有工作經驗與會計碩士學歷,考科為四科專業科目Auditing & Attestation,Financial Accounting & Reporting,Regulation,Business,Environment & Concepts

註二:
美國的忙季第一期為每年215415,此時是個人及企業報稅期間,忙季第二期為7151015為第一期申請報稅延後的日期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