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平價時尚進駐 業者面臨威脅?利多?

MBA101/楊媛祺

荷包扁扁 平價時尚正夯

2011年末市場冷颼颼,各產業看壞今年景氣,只有服飾產業熱鬧滾滾。
(圖片引用自)
    回顧2011,上半年擺拖過去金融風暴的長久低靡,台灣景氣終於稍有回升,但因歐債危機的重度打擊,導致全球需求大幅受挫,深受國際經濟脈動的影響,台灣經濟已開始呈現走緩趨勢。由於景氣指標燈已持續四個月的黃藍燈,差一分就走入堪憂的藍燈中,導致高達八成五的企業主看壞2012年的市場景氣,如此一面倒的評論,著實讓人對未來感到憂心忡忡;但在如此慘綠之中,仍出現了高調擴張據點,並持續創造話題的熱賣新星-不斷盤據媒體版面的UNIQLO(優衣庫)與今年在台正式設點的ZARA。兩家以平價時尚為號召的服飾業者,帶動一波波在景氣蕭條下的購買熱潮,在期待更多國際品牌走進台灣市場的同時,瞭解他們全球佈局的策略推演以及行銷策略當然是眾所關切的重點;除此之外,對於一直以紡織為傲的台灣相關業者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如何在國際強手競逐下生存,延續最值得驕傲的台灣精神走出蕭條?則是此篇文章另一重要議題。

ZARA、優衣庫進駐 大舉瓜分服飾業績

 
優衣庫明亮裝潢及多色彩的簡約設計顛覆過去
消費者對於服飾品牌的華麗概念,灌輸搭
配出獨特自我風格才是時尚本質的概念
首先聚焦在這兩間於短時間內創造大量話題的服飾品牌-ZARA與優衣庫,其分別佔據2010年全球500大品牌影響力前96334名。ZARA以號稱兩週即能推出一項新款式的超快速開發週期,大幅領先同業約莫九個月的平均水準,搭配其一貫的簡練風格與相對低價的類精品設計,成功地在國際間打出知名度,而其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原因來自兩大競爭優勢:第一,從設計生產到配送的完整供應鏈,使得ZARA不需耗費大量時間「創造」時尚,卻能保證產品永遠站在時尚的最前端;第二,高效率且彈性地運用資訊系統蒐集各店銷售數據,由店長根據各地反應調整進貨款式以符合消費者不同的喜好, 一一攻陷全球潮男潮女的荷包。

 優衣庫當然也不遑多讓,比ZARA早一步來臺試水溫,2012年預計拓展11家分店,未來將以平均每年三家的速度在全台開設100間的店舖。優衣庫主打的風格與ZARA類時尚精品概念略微不同,他們以陳柏霖、陳意涵與鈕辰澤等藝人作為號召,透過不同形象定位的明星強調出個人穿衣風格的時尚概念,大量刊登平面廣告且戮力網路銷售,再透過虛實並進、打入市場,種種舉動可看出優衣庫對行銷活動的高度重視:從未開幕前就推出在網路上排隊拿號碼牌的活動,主打簡單樣式但多色彩的產品,成功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後續搭配促銷活動延續買氣,讓阪急一號店為台灣寫下全球最佳坪效的傲人紀錄!此外,優衣庫更致力開創旗下不同系列風格,09年與時尚設計師Jil Sander合作推出平價時尚J+系列,大舉揮軍進入平價時尚,與類時尚精品一較高下。在2011年尾,優衣庫順勢乘著寒冬契機,推出機能性產品-發熱衣引發熱烈討論,順勢乘著寒冬契機引發話題的機能性產品發熱衣,不僅廣受消費者好評,還帶起其他品牌的效尤;除了帶動時尚話題的延燒外,也重燃時下年輕人投身服飾產業的嚮往,其大規模展店計畫創造了大量儲備店長的職缺,不少人受到日式企業完備訓練及考核制度的吸引,服飾產業因而成為台灣新鮮人就業的新選擇。

網路通路成為台灣契機?

與優衣庫同樣主打平價簡約風席捲台灣
網購服飾市場的LATIV(圖片引用自)
 瞭解這兩家國際連鎖服飾的發展近況後,回歸台灣服飾產業,此產業主要面對終端消費市場,產品屬性須符合基本生活需求且產品生命週期短,故市場競爭相當激烈,且進入障礙不高,競爭態勢更是瞬息萬變。綜觀台灣服飾產業主要有以下幾個形式:1.代理國外品牌2.國外品牌設立分公司3.自有品牌通路4.一般批發市場,市面上能見度高的多為第一種與第二種,且多為歐美日以及香港等地的國際服飾品牌;然而,台灣自有服飾產業卻鮮少有前述兩家國際服飾業者般的高知名度,除卻近年來以類似優衣庫的風格-在網購市場打下一片江山的Lativ,憑藉著「把簡單的東西做到極致」的精神,以高CP值(即低價格高品質)廣受台灣消費者喜愛,締造出驚人的銷售數據;此外,還有原本由網拍業者起家,如今靠著物流支援以達虛實通路並存的東京著衣;最後還有在現今通路為王的時代,掌握綿密且強大物流系統的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也對於服飾市場蠢蠢欲動,已經鎖定合作廠商生產自有品牌商品,將基本服飾用品進駐店面,搭配通路廣告將發熱衣不斷曝光之下,不難預見未來超商一舉跨入服飾產業的可能。這些台灣服飾業者多靠著快速反應的生存法則,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市場考驗,但又如何才能在下一波競爭中存活並領先群雄呢?在了解自身優劣勢後,或許取法國際成功案例進行學習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生產與通路脫鉤 誰能整合誰就贏!

 
服飾產業面臨激烈競爭,誰能勝出就看整合上下游的能力誰強!
(圖片引用自)
    在上述這些名聲響亮的知名品牌外,其實台灣業者在生產端擁有無限契機,一直以來都有一批連韓國都為之驚歎的廠商奮力在服飾產業中持續深耕,他們依循著過去的技術優勢發展獨特材質的布料-抗UV、抗菌、防臭、抗輻射、抗電子波、吸濕排汗等,都吸引國外許多大廠的合作技術洽談,展現了台灣服飾產業的上游優勢,但同時也點出生產端與通路端大幅脫節的隱憂!

 在檢視國際服飾大廠的成功關鍵因素後,凸顯出台灣自有服飾產業過去難有一番新格局的原因,主要在於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跨界人才的培育不足,服飾產業門檻雖低,但要做到步步到位卻有難度,這也是為何目前只有Lativ與東京著衣等零星業者能突圍的原因,未來是否能有國際化的作為,仍需仰賴後端設計人才的培養。近幾年,由經濟部工業局指導,財團法人鞋技中心執行的「Taipei In Design」設計師大賽,正體現了積極培育的決心,但如何將各方資源集結並妥善配置,則成了未來是否能奠基過去生產知識向外拓展的重大關鍵!國外業者的進駐,為台灣業者帶來競爭的危機意識;同時,也讓業者能透過近距離接觸其經營模式而直接取經,不失為另一轉機,未來也期待更多品牌進駐台灣,除展現多元風貌外,也能透過標竿學習對相關產業有所幫助。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