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兩岸新世代,讓你看到不同

MBA102/吳宜瑾

陸生來台,看到另一片光景

中正大學校門 
(圖片引用自)
 開放陸生來台的政策,至今已實行一年,當初面對國內質疑聲浪,馬英九總統就曾公開表示:「開放中國大陸學生來台,是為了讓兩岸青年彼此認識對方,進而增加台灣學生的競爭力和國際觀。」姑且不論配套措施的完善性,以及執行成效是否如當初預期,陸生走入台灣校園,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國內學子,彷彿看到了另一片學習光景,而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也建立起深刻的友誼。

台灣人親土親?

中正機場航班起飛 
(圖片引用自)
 大陸近年隨著經濟強盛,出國留學或交流乃成為國際化運動之一,其中歐美國家仍是首選,而台灣對大陸來說,雖然有「三限六不」之法令限制(註一),但挾帶著兩岸複雜關係與情感,仍吸引不少陸生來台學習。來自武漢大學的許尚楸說:「台灣感覺既不是親人也不是客人,覺得深層文化共通,但又不太一樣。」一語道破多少陸生對台灣的特殊情感,加上台灣語言相通、地理位置又近,自然成了他們出國留學的重要選擇。中正大學國際交流事務中心的蔡雅琪老師,在校負責辦理交換學生業務,以她接觸陸生的經驗表示,陸生來台,多半是出於嚮往及好奇,且因機會相當難得,除學術上的交流,也趁機來台觀光及感受民主氣息;但也有一部分的大陸同學,像北京政法大學的陳陽一樣,認為台灣傳統文化保存良好,不僅是實體文物,更表現在人民溫良敦厚的特質上。

認識台灣,熱情之下的開放胸襟

 來台期間,大陸學生感觸良多,最先體會到的是台灣同學與他們特質上的差異。重慶大學的王譯珮說:「這裡的同學熱情、很有人情味,如果在大陸有一個人對我特別好,我可能會懷疑他的動機。」除此之外,綜合陳陽、許尚楸一共三位大陸同學的看法,歸納出對陸生而言,台灣新世代最大的特質在於以下幾點:
1.思想開放
台灣新世代從小生長在民主自由的國家裡,習慣接納多元聲音,也因此培養了廣闊的胸襟,對於差異能保持開放性思想,也願意嘗試各種新事物。陸生許尚楸表示:「在台灣的同學除了學習,對生活也有很多想法,會想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例如投入社團、加入義工等。」
2.創造力十足
台灣社會氛圍活潑,造成學生思維擴散,較能拋開一些既有框架來思考,表現十足的創造力。
3.善於溝通
台灣人溫柔敦厚,遇事需要解決都會慢慢思考,再和對方做溝通。陳陽同學說:「在大陸的話,很多人也想慢慢溝通,但考慮時間上的壓力,漸漸習慣當機立斷、立馬做決定。」

 上述是陸生對台灣同學的看法,而我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特質呢?根據本地生意見,很多都與上列觀點不謀而合,其中關於台灣人善於溝通的觀點,中正大學管理學院的羅同學認為,應該也跟重人情味有關,因此會考慮對方的感受多一點,願意好好溝通與協調。除此之外,同校的歷史系大三顏秉倫同學說:「台灣現在社會保障健全,造成這一世代的想法不會過於現實,僅以成敗論英雄。」顯示出台灣學生還有樂觀的特質。

理解陸生,競爭浪潮的認真

台灣人熱情一面
(圖片引用自)
 陸生走入台灣校園,讓台灣學生對大陸新世代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藉此看到中國社會的縮影,雖然誠如顏秉倫同學所說:「一個聲音不能代表全部的聲音。」從少數陸生的身上並不能深刻地了解到大陸的全貌,但他們的表現卻是真切地反映了中國新世代普遍的人格特質,尤其是認真的程度,幾乎令所有的台灣師生都印象深刻。以下根據受訪者蔡雅琪老師、顏炳倫、張豪軒以及羅同學的意見,分別列舉出陸生值得學習的特質:
1.認真、吃苦耐勞
大陸人口眾多,不論高考、找工作、出國留學等,舉凡有人數限制的活動,都需要經過層層比試,最後只有極少數的精英才能脫穎而出,在這競爭的巨浪下,大陸同學從小被教育要認真學習,更養成吃苦耐勞的個性。
2.企圖心強
在大陸因為人多,機會顯得更加渺小而可貴,因此要隨時做好準備,並且大陸學生會積極地爭取表現的機會,展現其企圖心。
3.高度執行力
做事前都會有完善計畫,一旦規畫完成就會徹底按照時程執行,不會找藉口拖延。

陸生王譯珮
(王譯珮/提供)
)
 陸生對於個人特質的闡述,多數與台灣同學的觀察相仿,但他們更深刻地描述了在大陸龐大的競爭壓力。王譯珮同學說:「在大陸高中生壓力大到無法想像,像高考一個省就有幾十萬人參加,但最後大學錄取可能不到十萬。」這意味著若非在高中前幾名,肯定就沒有重點大學可念。許尚楸也表示正因為大陸高考錄取率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會特別嚴格,尤其深知人一旦經過高考,就像被分等的感覺,自此關注的議題也就不在同一層次了。除上述所言,大陸新生代還有一項重要競爭力「國際視野廣闊」,最大的原因跟他們成長背景有關,年輕一代正好出生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資訊爆炸的時代,有更多機會直接到國外見識,即使在國內也可以輕易地透過媒體、網路等管道接觸到國際新知,進而開拓眼界。

互為借鏡,自我省視

陸生王譯珮
(王譯珮/提供)
 兩岸學生交流,不時擦出絢爛的火花,美麗之餘也讓雙方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像是大陸的同學在見識到台灣人的熱情和友善後,都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新世代因為一胎化政策和成長背景,而造成過於自我的表現,畢竟從小就集萬寵於一身,擁有豐厚的物質享受,不免養成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特性,然而在團隊裡不可能人人當頭,勢必要懂得柔軟與溝通,否則難以在社會上生存。對於台灣學生來說,受到最大衝擊的,莫過於親眼見識到陸生的認真程度,課前的準備、上課積極的表現,而下了課就往來於宿舍和圖書館,周末又不遺餘力地走訪台灣各個角落,陸生對於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態度可見一斑。台灣新世代是否也該思考,如果未來要面對這一代的大陸人,你有什麼可與之競爭?即使是合作,拿什麼跟上對方的腳步?因此對於兩岸而言,藉由互動來自我省視,絕對是有益的。

交流帶來的衝擊,兩岸合作

台生顏秉倫和陸生許尚楸
(謝翔任/攝)
 幾乎大陸學生來台,都十分珍惜在這裡的時光,可能僅有短暫幾個月,對於台灣看到、感受以及理解的還是太少,但確實不枉此行。陸生王譯佩說:「來台灣最大的收獲是換了一種思維模式,以前的我是沒有太多公共及納稅人意識的」她語重心長地表示,大陸很多地方經濟發展太快了,但普通人的素質卻跟不上來,不像台灣社會普遍文明程度高上許多,例如:等候時會排隊、公共場合講話輕聲細語或是不亂丟垃圾等。不僅如此,同樣也是陸生的陳陽和許尚楸也有許多感觸,陳陽認為:「台灣的民主精神強烈,大多數人對社會抱有一種責任感,願意多盡一份心力,而且不論是批評或反對,都是出於想讓台灣邁向更好的發展。」事實上,一個國家要強大,絕不是單靠政府的力量,而是人民對國家有深刻的認同,用責任感敦促政府和企業等,帶領國家穩健進步。許尚楸也鼓勵台灣學生能夠多去大陸走走,只有親眼所見並感同深受才能相互理解。蔡雅琪老師深切期待,藉由兩岸新世代的交流,消弭彼此過去的成見,等到世代交替那時,兩岸矛盾與複雜的關係或許能有更好的解決。
陸生陳陽和台生張豪軒
(
陳陽/提供)


註一:「三限六不」政策為不加分優待、不會影響臺灣學生就學權益、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不會有就業問題、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以及限制採認之高等學校、限制來臺陸生總量和限制醫事學歷採認等。

感謝受訪者:
1.  中正大學國際交流事務中心蔡雅琪老師
2.  中國重慶大學王譯珮(中正大學傳播系大三)
3.  中國北京政法大學陳陽(中正大學哲學所碩一)
4.  中國武漢大學許尚楸(中正大學哲學系大三)
5.  中正大學哲學所張豪軒
6.  中正大學歷史系大三顏秉倫
7.  中正大學管理學院羅同學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