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台灣MBA學生的優勢、定位與展望 What Are We, What Can We, What Should We?

MBA103/林廷庭

 身為台灣MBA學生的一員,代表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以管理者的身份步入職場,然而,當今就業市場緊縮、競爭激烈,我們的競爭優勢究竟何在?我們該如何在求學的階段中充實自己?我們是否可以有不一樣的出路?

國內外研究所的選擇

 近年台灣出國留學風氣旺盛,國外的競爭者也不在少數,當他們挾以語文優勢來到職場之時,台灣MBA學生該如何是好?而究竟我們擁有怎樣的優勢?又該如何事先做好準備來迎戰?


University of Reading-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劉婉如
(劉婉如/提供)
 就讀英國University of Reading-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行銷與國際管理研究所的劉婉如說:「對於自己在英國念研究所最大的優勢認為是語言以及溝通協商的能力,在與一群相當優秀且具有工作經驗的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同學共同合作之中,溝通能力變得尤其重要。但即使是這樣我在這樣的小組裡面還是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的同時,我自己也盡量找出我能夠貢獻的地方。」你要找到你的位置,你要有所貢獻,而不是你今天比較弱,就甚麼都不做。

 劉婉如認為國外的教育體制給予學生較多獨立思考的機會和自主權,透過tutorial亦即小班制教學並帶有小組討論、互相交換意見的方式,自小便培養學生從多面向分析事情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鼓勵學生與老師持有不一樣的意見,進而訓練出學生解釋、溝通、說服他人的技巧以及獨立觀點,使學生自發性尋找問題的解答並從中學習,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樂趣。相較於刻板印象中,盲從、填鴨式國內教育環境,這些是國外教育下的優勢。


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 陳廣馨
(陳廣馨/提供)
 然而現今國內教育、研究環境就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嗎?就讀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二年級的陳廣馨認為:「政治大學給予的資源非常多,時常有演講、校友的經驗分享或國外參訪機會等。」陳廣馨分享有一堂供應鏈管理課程曾帶領學生至日本當地HITACHI、龜甲萬、Asahi等知名企業進行參訪並完成小組報告,「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並學習到了許多實務上的流程,透過直接和法政大學、早稻田大學的師長及學生溝通,而瞭解許多文化上的差異。」而再談到她認為本國學生優勢何在時,她說:「我認為與從國內研究所畢業的校友們接觸,可以給予我們就業上非常大的幫助,這種人脈是我覺得於國內研究所就讀的最大優勢。」

 相較於政治大學的豐富教育資源,中正大學位處堪稱文化邊陲的嘉義縣山上,這是中正的劣勢卻也正是中正的優勢之一。當台灣大學周遭的一公里,一個月內有十五場演講時,中正大學一個月內卻只有五場演講,中正的學生因此比他校的學生更珍惜以及積極參與這些資源的機會,「不應該抱怨資源的不足,而應該努力爭取並創造更多資源。」中正大學的教授說道。


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陳逸昇
(陳逸昇/提供)
 就讀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一年級的陳逸昇表示:「心態勝過於一切外在的因素。」他認為台灣學生普遍擔心無法與國外學生競爭,同時面臨惡劣的就業環境,在想要更充實自己的情況下,會更主動積極的去爭取像是競賽、交換、實習等活動經驗,這種經歷、心態或許將會是我們能夠比國外的學生更吸引面試官的地方。他同時分享說明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曾光華曾說過的一段話,教授身為馬來西亞的僑生,在求學之初踏入台灣的土地時便許下弘願-他要比台灣人更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所以他開始持續收集、閱讀報章雜誌,一直到了大學畢業時已經整理了好幾箱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在日後成為他求職的利器。教授告訴我們:「只要隨著自己的目標和初衷持續的作一件事,專注在一件事就好,不用多,三五年後回過頭看,這一件事的累積將讓你成為那一方面的專才。」

 國內研究所給予的教育資源以及教學方式並不亞於國外學校,再加上於國內就讀研究所,可在就業時擁有較好的人脈優勢,唯獨語言能力是台灣學生在面臨國際競爭時的最大罩門。在訪問國內外研究所學生並分析其差異後,身為台灣學生,是否能夠透過「維持並強化優勢,補強並減少劣勢。」的策略對自我進行能力的提升,利用學校資源進行扎實的課程訓練、參與全台灣各大學所舉辦的講座獲得新知並維持正向積極的態度與信念,將是我們的重要課題;同時,唯獨補強自身的英文能力,才有機會躋升到國際舞台與外面世界的競爭者一較高下。


商學進入門檻低,為什麼要念MBA

 回歸到台灣本土的競爭環境,從大學入學時,已有許多不同類組的學生跨考商學院,於未來的就業市場中,不同領域的競爭者更不在少數;他們各自擁有著非商學領域的專業知識,卻也能勝任相同的工作,同時拓展更多的可能性與發展。從近年來大型商業競賽例如LorealTic100ATCC,眾多比賽當中的參賽者,非商學相關的人數逐年增加,當這些身懷各自專業領域又跨身於商業的競爭者來劃分這塊大餅,MBA學生該如何位自己尋找一個適切的位置,站穩自己的腳步?


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 周牧民
(周牧民/提供)
 就讀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二年級的周牧民,平常就有在做投資理財,除此之外曾參與小玉山商業競賽,並且於隔年成為小玉山的主辦人之一;同時周牧民也想在未來創業,並不局限自己成為一名工程師。他表示:「在思考較長遠的規劃後,我仍決定念機械所,因為我相信理工科系對於未來想要從事商業這條路更能有絕對的優勢。一方面是在就業之初,理工背景更能說服公司他能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他認為理工科系的邏輯訓練比商學院更有系統,所以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更快建立運行程序,快速排除危機。而在談到他認為商學院學生最厲害的地方何在時,「經驗!」周牧民表示:「通常商學院學生在大學就開始參加各種不同活動以及商業競賽,不斷透過實作將理論進行練習與運用,對於市場分析的能力,在實作當中騙不了人。」

 商學院學生透過跨領域競爭者的經驗分享,是否有看到自己的絕對優勢呢?商學院學生應該要更加積極參與實務連結的競賽與活動,並且努力在當中學習進步,同時卻也不能忽視理論基礎帶給我們邏輯架構訓練的重要性,最後要隨時補充最新相關商業新知,若無法對於市場脈絡有比別人更深刻的瞭解,又怎麼能成為自己領域的優勢者呢?

我們能作的更多?

 既然已經走上商學這條路,無論是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你我能作的不外乎是想辦法讓自己從中得到學習或實作的樂趣,找到自己的天賦之所在並努力發展它,而在這過程中會激發出更多不一樣的想法以及想要或者能夠作的事物。若有不一樣的想法,要從何下手去充實自己的實力呢?


微講堂,MicroTalk的創辦人 陳年
(陳年/提供)
 台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學系四年級的陳年,2012台灣多益獎學金得主十名當中的其中一位,22歲的他目前已經是公益協會「微講堂 。MicroTalk」的創辦人,透過邀請學生、青年以及素人演講分享並提供開放空間式的討論機會,鼓勵青年獨立思考,目的在於解決青年沒有分享舞台的問題。


 同時陳年正在草創台灣第一支國際志工AppHearty」,利用部落格的方式分享國際志工的資訊,特別是台灣地區之國際志工機會,強調國際志工並非只是出國而已,而可以「Getting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events locally.」(當地參與國際事物)的在地參與。

  當陳年分享到商學教育對於他創業所帶來的幫助時,他表示「其實不多,但是在作業以及報告,對於我的台風和口條是很好的訓練機會。」而從與陳年的對談當中,他確實以熱誠並具有說服力的談吐展現了這個事實。他同時鼓勵同學打從進大學的那一刻起,就努力充實自己,去找自己的興趣跟專長在哪裡,你喜歡的是什麼,並且去做一件你熱愛的事情。陳年說道:「青春你不用太思考說去作這件熱愛的事情有沒有錢賺,因為當你覺得這是一件對的事情你就去做了,而當把影響力作大的時候錢自己會來找你,那是之後的事情。台灣很少人在出社會後仍然繼續在做熱愛的事情,那我們希望可以成為這些人,儘管不容易。」

  或許我們也應該抱持一樣的熱忱,看待我們周遭的每一個機會,同時充分運用手邊有限的資源充實自己,最後會發現我們能作的很多,而擁有的影響其實並不小。

Stand still, Aim high

 儘管我們依舊時常困惑、時常迷惘,台灣MBA學歷究竟能為我們自己帶來什麼?能為社會帶來什麼?你我能作的不外乎是老生常談:鞏固自己的優勢、確立自己的定位、發想不一樣的展望。而要做到多少,端看你從文章中看到多少危機,看到多少機會。最後分享陳年給台灣MBA學生的一句話:「學著以不同角度與高度思考事情,衝動和穩重都是需要的。」期望大家能在這僅剩的學涯之中,走出自己的路。

參考資料:

1.微講堂MicroTalk |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MicroTalk
2.Hearty.tw 國際志工資訊Ap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