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使用臉書的隱私權 你,真的關心嗎?

MBA102/吳宜瑾

臉書乘風而來

 隨著網路應用的興起(如:部落格、社群網站等),愈來愈多人習慣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資訊,以拉近和社交圈內朋友的距離。而在這波新社交模式的風潮下,臉書(Facebook)就像是一艘巨艇乘風而來,搭載許多有此需求的人,唯一的條件是上船者必須交出自己的真實身分,得以成為會員,此後便可以盡情使用臉書上所提供的服務,例如:小遊戲、心理測驗、微網誌等。如此看似簡單的交易條件自然吸引廣大的人群爭相註冊,而當你發現身邊的朋友都已經紛紛上船,並且盡情享受著臉書提供的好處,那些還在其他社群網站上浮浮沉沉的人,如何能忍受這種人際關係的疏離?於是都一同跳上了這艘名為臉書的巨艇。根據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底,臉書的註冊會員數在全球已經正式突破8億。

臉書為何爭議不斷?

 隨著會員數不斷地累積,有愈來愈多的會員注意到,使用臉書讓人幾乎無所遁形。主要原因就在於自己交出去真實身分的那一刻,你已經無法偽裝,即使不主動披露資訊,他人也能透過間接的訊息了解你,更何況身為會員,如何能忍住不使用臉書所提供的種種便利性呢?試想這些便利性或許讓你便於分享和表現自己,但何嘗不是讓朋友甚至於陌生人更方便窺探你的一切?看看關於使用臉書的社會案例吧!在國內,一位妻子發現丈夫把臉書上的感情狀態改成「單身」,致使雙方發生嚴重肢體衝突,最後向法院訴請離婚;加拿大一位布克(NathalieBlanchard)小姐過去任職於IBM時患了嚴重憂鬱症,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沒想到在休假期間和朋友度假散心的照片被保險公司利用臉書發現,因而被強制取消了理賠金;台中市警方去年底曾破獲一起綁架案,其兇嫌竟然是透過臉書的地標(place)功能,觀察被害人的最新行蹤,以選定犯案時機。上述都在在指出臉書的一個重大爭議:隱私權保護。

洩漏隱私的到底是誰?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格/圖片引用自
    針對隱私權保護的爭議,臉書也一再以修改系統作為回應。其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克.祖克柏格(MarkZuckerberg)曾表示:「人們對於向更多人分享更多不同類型的資訊感到舒適,而且心態更加開放,這是隨時間推移而演變成的社會規範。我們的責任就在於持續地創新和更新系統,以反映這個主流的社會規範。」對於這番話,我們可以從兩大方面歸納隱私洩漏的原因:第一,臉書為開放性平台;第二,會員樂於分享卻疏於保護。

臉書敞開隱私大門?
 
臉書遊戲「開心農場」/圖片引用自
 隱私遭到洩漏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關於臉書的基本運作原則。我們都必須了解到,臉書會如此成功,正在於其滿足了廣大的分享需求,並透過會員持續地分享自我,以及對他人關注以活絡這個網路社交圈,因此所提供的服務,可說是都在會員願意分享的前提下設計,包括陸續更新的標籤推薦(tagsuggestion)、時間軸(timelines)等即時分享功能,無一不涉及主動公開會員資料;除非經過個人隱私的設定,否則任何人都可以觀看會員所分享的一切。看到這裡,如果你抱著「那我不主動分享應該就沒事」的想法,可能要小心了!很多看似個人的使用行為,也有洩漏隱私的可能,例如對喜歡的廣告按「讚」(like)、進行心理測驗以及玩社群小遊戲等,當你在進行這些動作時,等於同意軟體開發商、廣告商存取你個人以至於朋友的資料。不要懷疑,因為臉書的營利模式就在於,透過開放平台收取費用,而廠商可以在上面發佈廣告、應用程式,以吸引潛在客群並收集相關資訊。

分享不設限隱私全都露?

 
臉書地標(places)功能/圖片引用自
    關於臉書的隱私權保護,身為會員的人也有一部分的責任,畢竟使用者的心態和行為會影響個人資料受保護的程度。試想一下你有多在乎隱私安全?是否有使用隱私權設定?了解分享可能帶來的危機嗎?根據美國消費者報導雜誌(consumerreports)20115月所公佈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美國有高達20%(950)的臉書會員不曾使用過隱私權設定(privacysettings)。進一步探究這些會員為何未設定隱私權,得到的答案居然是不會使用、不知道有這項功能,或是認為根本不需要隱私權保護,顯示部分人對於保護隱私的觀念十分薄弱。難道在社群網路的時代裡,個人隱私不再重要,分享就該無所設限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只能說:「自求多福了!」因為事實是,使用臉書犯罪的案例,近年來在各國屢見不鮮,很多犯罪者也不諱言就是透過臉書動態來鎖定下手對象。假設這些你真的都不在乎,考慮一下朋友吧!也許當你樂於使用標籤(tag)、地標(places)/打卡(checkin)等功能時,他們正淪為你分享下的犧牲品。

該學會對自己的隱私負責!

 在臉書的世界裡,分享顯然是擋不住的趨勢,但這是否意味著網路隱私權此後就如明日黃花,答案絕對是否定的。當然,臉書對於會員的隱私權保護有其應盡的義務,但身為會員該思考的是,如果真的在乎個人隱私安全,就應該對自己和他人負起積極的責任。首先,了解並使用隱私權設定(privacysettings),範圍包括管理貼文、人際關係鏈以及應用程式等;第二,改變使用臉書的習慣,例如:只加真正認識的人為朋友、即使經過加密保護也要避免在網路上發佈不欲人知的訊息;第三,為尊重他人隱私自主權,當你在使用標籤(tag)、打卡(checkin)等會暴露他人訊息的功能時,請先詢問當事者的意願,也許對方並沒有想像中樂意分享個資。最後,倘若上述做法仍不能解決你對隱私外洩的疑慮,不如從臉書這艘巨艇跳下吧!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