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壓力管理

MBA102李啟銘

壓力的來源

 該如何定義壓力?其實「壓力」是因自我理想與現實目標間所產生的負向差距,而引起的不確定感。一般人所面對的壓力,不外乎是人際關係、課業、感情及生涯規劃等問題;對學生來說,又以人際問題和生涯規劃為主要的壓力來源。

 
國立中正大學輔導中心輔導與諮商組
專任輔導老師
林盈慧(吳宜瑾/攝)
國立中正大學輔導中心心理諮商師林盈慧表示:「在人際關係方面,研究生較常面臨與指導教授相處上的困擾;而大學生的壓力多來自於同儕間的相處及感情問題。至於課業方面,不喜歡目前所就讀的科系,而思考要轉系、輔系或轉學等問題,經常讓學生感到困擾。父母親的期待過高,也是引起壓力的來源之一。」

 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二年級的王貞懿認為:「除了論文,還有找工作的壓力。現在會開始多留意自己喜歡的企業,並蒐集資料,以掌握未來的環境趨勢;同時,也會注意相關新聞,例如:失業率等,每當看到相關訊息都會特別敏感。」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生活方式及學經歷皆不盡相同,所面臨的壓力也有差異,以下將按照不同的人格類型,進一步深入探討壓力是如何產生。

不同的人格特質造成不同的壓力

 當你面對如排山倒海而來的事情時,是想盡善盡美地做好每件事?還是能拖則拖,心裡面雖有疙瘩,但還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以下將其分為兩種類型:
積極型:短時間內做了很多事,而每件事都想做好。
消極型:沒能力、跟不上;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期許,而消極地去面對理應完成的事情。

 林盈慧認為,積極型的人,會在短時間內做了很多事,努力追求目標,有時更要求完美;即便各方面的表現已相當出色,但在時間及體力的限制下,若表現不如預期,便無法忍受自己「有一點不好」;而消極型的人,在能力及各方面的表現不是相當出色,更不懂得如何尋求協助。林盈慧表示,有些人認為自己在學業及人際關係的表現上的表現不甚理想,這可能與過去的經驗有關。若持續缺乏與人相處的經驗,或曾有過挫折的人際關係,之後便會開始與人群產生距離,之後會演變為只要不和人互動就不會受傷,開始喜歡一個人或少數一、兩個人的相處方式,漸漸變得較孤單且疏離人群。

 不管是哪一類的人,面對壓力時,想必都是焦躁、坐立難安的。此時,如何釋放壓力即成了重要的課題。

身心抒壓的方式

 面臨壓力,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王貞懿指出:「人要先對自己有期望和企圖心,當機會降臨時,才有辦法去掌握。」同時,她也指出:「保持一個持續去面對挑戰的心態,才能跳脫舒適圈而有所成長。」

林盈慧與大家分享兩種處理壓力的方式:

直接處理原因:了解壓力的來源?原因解除則壓力自然降低。
間接方式抒壓:找不到原因,或一時半刻無法解決;轉換心態克服。

 要妥善處理壓力,必須以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相互交替,同時,也不能太過偏頗其中一方,否則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林盈慧亦舉例:「當研究生寫論文遇到瓶頸,加上又被教授盯得很緊,這類的問題可能一時解決不了,但還是要持續去思考、去克服;過程中可以採取一些減壓的方式,像是泡澡、聽音樂、打電話給家人或朋友聊聊等,不論間接或直接的方式都是有幫助的,也許到最後你會發現事情其實沒那麼嚴重。」

正確減緩壓力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聚焦真正重要的事:學習分辨重要和緊急的事

 
中正企研所王貞懿(邱家盛/攝)
針對自己的目標和期望,要將重點放在最主要的工作上,把眼光看得遠一點,並設法了解這些工作的產出,是否與自己所設定的目標緊密相連?如果不是,就可以請別人代勞。王貞懿認為:「用
80/20法則來看。若這部分的任務有80%的產出,那麼我就必須加以把握;而其他20%的部分,它的產出是比較小的,此時就必須作出取捨,因為過強的責任心,反而是會使人疲乏甚至無法負荷的。」

時間管理:事件式排列要做的事

 有些人會排行程,按部就班地安排一天的計劃,但這個作法並不一定適合大家;有些人反倒會因為自己無法在時間內完成計劃而感到苦惱。林盈慧分享了她的做法,如以事件為主軸去做計畫的配置。不論安排的事情是在什麼時段完成,你都會覺得你已完成一件事,不會覺得事情沒有按照時程來進行而感到挫折,以致於最後選擇放棄。同時,亦可另類思考:「不是你今天必須做完多少事,而是可以在今天內做完多少事。」從過程中不斷地去調適,建立起自己做事的步調,加強自己的信心與成就感。

支持對象:能和別人傾吐不要悶在心裡

 找身邊的人來傾吐也是相當重要的。有時候自己會困在思考的漩渦裡,一直鑽牛角尖而無法跳脫,事情反而會弄巧成拙。王貞懿也認為:「不論對方的態度是一副無所謂抑或是同仇敵愾,你都應該向別人說出來。不管對象是家人或朋友,你可以表達此時的心情,或許他們能給予你意見及支持,搞不好講完以後,你的想法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滿意解而非最佳解:做到自己和其他人都感到滿意即可

 很多時候,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很完美是不可能的,這只會讓他人感受到極大的壓力。人力資源專家瑪杜森直言:「很多時候,事情做到八十分就可以出手了,有沒有剩下的那二十分,其實影響不大。」王貞懿對於這樣的說法感到認同:「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做,你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你不一定要有最佳解,但是你可以有滿意解。」

換個角度想:換個立場想或是正面思考

 當事情越來越糟,同時你也承擔了不少的壓力時,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想。王貞懿表示:「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高塔上想事情,我永遠是站在這個塔上去分配事情;但是當你站到其他人的位置,你所看到的東西是全然不同的。很多事情在當下,你會被情境、壓力束縛住,但其實要敞開心胸,不要老是把自己侷限在同一個框架內,你換個方向、範圍、情境、心態去思考,事情的發展將會完全不一樣。」

 甚至,你可以採取更積極、正面的思考模式,把別人對你的責難看成一種考驗,當成實現目標的墊腳石。林盈慧認為:「其實責難的一方是你的鏡子,幫助你改善你的做人處事,透過這樣的互動和理解,你也可藉此改變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雖然這個人在批評你,但他卻可能成為你的貴人,因為他告訴你別人都不敢告訴你的事情,因此我們就對自己有所自覺,把批評當作一種學習。」

從了解自己和周遭開始

回過頭來,想要妥善地處理壓力,必須從自己和周遭開始。林盈慧提醒大家:「我們可以直覺到我們自己怎麼了,像是為什麼會難過,到底在生氣些什麼?試著去探討其原因。」之後,我們可以尋找方法去克服這些問題。若這個問題超出你可控制的範圍,那就轉移注意力去做一些放鬆的事情,這將能帶給我們靈感;或許事情還是沒有解決,你可以嘗試著,或者採取接納、包容的態度,心情也許會好一點。

 另外,找到自己的目標與期望也是重點。終日忙碌讓我們弄不清自己所要何事,也看不清未來身在何方,反倒會帶來更大的壓力。於此,林盈慧建議:「從你所學的領域當中,找出你比較有熱情、最心動、最喜歡的去付出。也許不確定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但起碼有了方向,那就朝那個方向去努力。」

 實踐目標的過程中,有時或許會懷疑能力是否可及。其實只要保有熱情,並持之以恆,最後必會化壓力為動力,找到讓自己生命發光發熱的最佳舞台!
 
「觀見報告」專欄記者李啟銘(右一)
吳宜瑾
(左一)和林盈慧於訪談後所攝(吳宜瑾/攝)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