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東西教育,無限寬廣

MBA103/彭嘉惠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目前為台灣的主流價值觀(圖片引用自)

 說到教育,台灣人常提到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因此一窩蜂的補習潮與超前進度實屬常態,同時也鞏固了台灣的考試和補習文化。從早自習到放學後的時間常常在考試,連美術、音樂課也被所謂的主修科目借用去趕進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主流價值觀帶來台灣國、高中生的精神麻痺與疲乏,除了會考試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能力、閱讀習慣都不及他國的青少年。

 教育的原意是排序、競試嗎?考試帶來的壓力應輔助我們學習,非主導教育文化。肯尼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TED演講教育議題時,提到教育的原意是要啟發人去自我學習;嚴長壽在《教育應該不一樣》書中表示:「教育應該是讓學生目光從書本移開,關懷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激發對社會、對世界的熱忱」。「學校」除了教導學生基本知識外,更教導了遵循、紀律這些概念,許多時候反而壓抑學生的思考。此外,一名中正大學教授告訴我,他的女兒為了申請上美國的一流名校-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從高中開始當划船隊隊長,每天凌晨四點多起床練習,不僅證明擁有領導技巧還很有毅力。反觀,台灣的菁英教育,絕大部分中學的時間被考試、補習佔滿,因此當學生進入大學,可運用的閒暇時間一增加就玩得非常投入,參與了社團、系學會等,相較之下學習態度顯得懶散。

 本期將介紹其他歐洲國家的教育政策,雖然難以改變台灣教育亂象,但希望藉此拓展讀者的國際視野,不再畫地自限,打破「教育就是這樣」、「台灣是鬼島」的觀念,畢竟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應該對教育有所責任

No Child Left Behind-義務教育

 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模式。芬蘭是一個以教育聞名的國家,有著「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的教育理念,芬蘭的義務教育主張以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老師在課堂中不表揚任何一個資優的學生,他們的邏輯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然而,在台灣,一層一層的淘汰、擠入窄門的少量學生才是菁英。不同於台灣看事情的角度,芬蘭的音樂教師感嘆學校無法容納所有對音樂有興趣的芬蘭孩子,但儘管如此,那些最後沒有辦法成為演奏家、音樂家的孩子,終將成為有品質的、對音樂有鑑賞力的觀眾。

 芬蘭人享有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之課業與考試不會佔據芬蘭孩子的課後時間,使他們課後有機會接觸各類型的藝文、音樂活動。此外,更是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學習文化與藝術,市政府每年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不同活動,如參訪美術館或藝文研習等。小便有豐富的手作課程,曾旅居芬蘭多年的陳之華在著作中提到他的女兒,在上課時作了一件T-shirt從視覺設計到印染,另一個女兒也從編曲到完成錄製一張CD。這些課程給予孩子滿滿的發揮空間及成就感。

 在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台灣也不例外,五年五百億的補助重點大學計劃,讓錢總是在高收入的白領階級中循環(高補助>高學歷>高收入);反觀芬蘭,將經費投資在PISA評比中表現較差的學校、初級中學生的比例是較高的,芬蘭成績的變異數低也證實了「教育為人民的基本權利」,這不僅是口號,也有相映襯的好政策。再來看其他的德語系國家,德國的小學只有四年,而這四年中最重要的科目是德語及數學,中學以後漸漸加入選修課程,八年級便開始選擇自己的專業。德國人普遍認為「只要有專長,不必人人都念大學」,擁有大學學歷不一定比專科畢業生的實習經歷更有職業保障。對於德國來說,留級不是件丟臉的事!留級只是表示學習不夠紮實、對課程不夠熟悉、基礎不夠穩。擁有基本功,更能使未來在所感興趣的事上茁壯

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本期採訪了我的西班牙友人,分享歐洲高等教育資訊。根據20137月公佈的「世界大學網路排名註一,西班牙所有大學中排名第一的馬德里大學曼迪遜(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擁有藝術與人文、健康科學、科學、社會科學與法律與工程建築五個學院,另外設有雙學位的體系,除了「政治-法律」、「勞工關係與人資-法律」之外,甚至有「哲學-法律」、「企管-法律」的組合,強調雙項專業的結合。

 歐洲目前有許多國家加入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包括奧地利、挪威、捷克、丹麥、芬蘭、瑞士、法國、匈牙利、波蘭、葡萄牙、英國、德國、希臘、荷蘭、西班牙等共47國。博洛尼亞進程是用來整合歐洲高等教育資源,要求歐洲各國應建立一套至少兩層級的高等教育體系,讓歐洲的高等教育更具兼容與相互比較性,且任何一個簽約國的畢業證書可獲得其他簽約國的認可,比如說:在西班牙拿到的證書與成績跟在德國拿到的一樣。在這樣的體系下,除了學生選擇大學可以比較自由,未來於歐洲尋找就業機會也有更豐富的選擇。

 西班牙為了符合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建構,將大學體制修改為三級制­-大學、碩士、博士。如同台灣的大學學歷普及化,西班牙近年來的大學數量成長達兩倍以上,不過台灣是2300萬的人口下擁有160間大學校院,西班牙則是4700萬的人口下擁有73間大學院校(資料來源統計至2006),相比之下,西班牙的大學院校密度還是顯得遜色許多。西班牙的大學修業年限為三年,超過五成的大學新生入學時便選擇直攻碩士,其選擇直攻碩士的學生在修畢大學課程時拿不到大學證書,要在修畢碩士課程結束後才取得學士、碩士的全部學分與文憑。

 西班牙的教育很重視「教師」這個因素,各級教師都要經過專業的培訓及考核,或許是為了促使西班牙的大學融入歐洲高等教育區,大學院校、系所、教師的評鑑機制都十分積極。雖然評鑑活動並非強制仍然反應熱烈,西班牙的高等教育強調自我品質控管與外部評鑑合作,評鑑委員的來源非常多元,研究人員、業界人士、甚至碩士在學學生都可參加評鑑委員的甄選。反觀台灣的教育評鑑機制,儘管有學生對師長的教學評鑑,只要老師沒有重大的過失,沒有教學熱忱的老師也可高枕無憂,若台灣教育的政策可以強化與創新評鑑機制,必然可以創造素質更高的學生。

人人都是公民

 在政府廣設大學的政策下,社會普遍認同台灣年輕人高學歷低能力;然而,在批判年輕人素質的同時,換個角度去想,一位照PPT上的字跟著唸的老師,如何培養具有獨立思考的學生;一位用上對下方式溝通的老師,怎麼於情於理說服學生,並以身作則告訴學生什麼是尊重;一位心裡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老師,他的學生如何懂得接納多元觀點。教育是大眾的責任與義務,身處窮山惡水的教育環境下,加強師資的評鑑透明及效力應是該著手的下一步教育改革。

註一
世界大學網路排名:為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網路計量研究中心網路實驗室根據影響力、卓越、開放及公認程度所做的大學排名,每年公布排名兩次,涵蓋了全球超過兩萬所高等教育機構。

參考資料
《教育應該不一樣》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
《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