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地下經濟》-無所不在的市場力量

MBA103/柯淯仁

書本簡介

 透過作者實地走訪各國地下經濟的風貌,真實了解地下經濟的運作模式,揭開總價值接近十兆美元體系的真面目,深入探討地下經濟存在的價值;而政府與企業又是如何依賴它,解決供需失衡與開發新市場的問題。

自由貿易中地下經濟之樣貌

 當人們想到地下經濟時,腦中閃過的念頭是在雜亂的街道中,透過不法的手段賺取利潤,常見的現象包含網拍、流動攤販、山寨仿冒、盜版、平行輸入與走私。但以一個嚴謹不帶批判色彩的角度來看,許多學者將之稱為「D體系」:不受政府法律規範遊走在灰色地帶中,也無須向政府繳交稅金,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組織,且所發揮的功效與能力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書中舉例而言,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許多在體制內的公司紛紛倒閉,抑或大舉裁員與減薪,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但幸運存留下來的公司也將正式員工改為臨時員工,造成員工未享有政府給予勞工的保障與福利。而每年持續成長的地下體制變成最佳調節機制-減輕市場受到的衝擊、舒緩突發性膨脹失業潮的現象、提供龐大的商機。因此,許多人走入地下經濟尋求生存之道,以維繫家庭正常的運作。
 
當地政府已嚴禁歐卡達超載,但仍存在許多交通事故 (圖片引用自)

 非洲、拉丁美洲、中國是地下經濟的大本營。這些國家因制度不健全與基礎設施不足,導致人民無法透過合法化的自由貿易來滿足基本需求,進而衍生出消費者龐大的需求,唯有地下經濟可以補足這缺口。例如書中所提及奈及利亞的拉格斯,由於政府無法提供完善的大眾運輸工具,因此地下經濟發展出摩托計程車行業,當地居民稱為「歐卡達」,用以解決短程交通問題。這是一個不用駕照、車牌及營業執照的行業,當然連保險也沒有;但透過與政府檯面下的協商,仍可以繼續正常營運。

政府、企業、地下經濟的三角關係

 當市場需求大於供給時,產生了賺取價差的契機,地下經濟順勢凝聚成一股力量將貿易推動向國際化。此外,造成供需失衡的因素包含政府的法律限制、體制的貪汙腐敗、國家地理邊界等,皆會策動地下經濟的產生。然而,政府、企業與地下經濟其實是能建立在相輔相成的運作模式上。

 地下經濟中的走私行為、逃漏稅被許多學者所撻伐,它妨礙國家社會進步、引發更多犯罪事件,導致人民福祉不受保障;但某種程度上,政府與地下經濟擁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它們同時解決供需失衡問題、提供工作職缺、活絡市場經濟脈動。因此,站在政府的立場上不該將地下經濟趕盡殺絕,而是設法消除貪汙腐敗、繁文縟節所產生的時間與金錢支出。而以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國民財富的產生和分配應該同時滋潤人民與政府。總言之,若要改善地下經濟所造成的問題,政府並非消極地以法律來規範,而更應重新加強國家的基礎建設、進出口地點、穩定匯率機制等,協助小型製造商能獲取社會資源。

 由企業角度來看,許多產品因為地下經濟的兜售,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與銷售量,於是許多企業想藉助地下經濟的力量,賺取更多的利潤。如書中所提寶僑公司案例:身為國際製造業的寶僑公司於實地考察後發現,在許多的地區小型家庭式商店的銷售額比大型量販店高出許多,其顯示出小型家庭式商店是寶僑公司的主要客群;有了這個市場資訊後,寶僑公司開始在偏遠地區建立小型家庭式商店,幫助企業增加銷售機會。因此,企業與地下經濟亦存在著緊密的貿易合作關係。

    如同書中之觀點,政府應試圖將地下經濟引導至體制內,並把貪汙賄賂的錢變成政府的稅收,透過設法改變營運模式、主動建立完善的制度,以杜絕地下經濟因賄賂、官商勾結的行為於市場上濫用公權力。而透過提供地下經濟一個良好的市場空間,亦能幫助國際企業在尋找市場上更具效率,讓政府、企業與地下經濟彼此間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省思

 反觀台灣,相較之下雖有良好的法律制度,但因處於良好的地理位置,仍存在許多走私、仿冒商品。像是夜市的流動攤販與網拍,其貨品來源未經檢驗,單靠警方加以取締,根本無法解決問題。此外,近年來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加上長期政府理財不當,根據台灣財政部國庫署資料顯示:「2013年中央政府財政赤字高達1.7兆」。若政府能擁有書中舉例亞當斯密《國富論》曾提到:「儘管走私販會因為違法受到譴責,但他們卻不會悖逆公平正義。要不是因為國家法律被定罪,否則根本不構成犯罪行為;無論從任何層面來看,他們都是溫良的公民。」的態度,藉由地下經濟驚人的營收來增進國庫的收入,相信對於政府財政赤字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資料:財政部國庫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