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薪酬委員會

MBA 101/鄧佩芸

 為什麼會有薪委會的出現?薪委會的成員又到底該做什麼?目前薪委會實行的狀況又是如何呢?而薪委會的成立真的有辦法解決薪資不公的問題嗎?面對這些大大小小的疑問,就讓我們先從了解薪委會成立緣起開始吧!

源起


 在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風暴後,許多公司發生虧損,但許多董監事及經理人,仍坐領高薪,酬金不斷增加,甚至拿美國7000億的資產紓解計畫TARP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TARP)當作自己的離職金,更有調查顯示美國大企業執行長薪酬是一般勞工的344倍!引發全球一片撻伐,使高階主管薪酬的議題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而台灣政府也為防治弊端,日前通過所謂「反肥貓修法」--預計從今年七月開始實施,所有上市櫃公司都必須依規定,強制設置「薪酬委員會」來制訂、監督、檢討公司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的績效與薪酬制度。

實行狀況


 根據今年四月工商時報指出,目前在1,615家上市櫃及興櫃公司中,僅30家設置薪酬委員會,占總家數比例僅1.8%,多數公司似乎仍駐足觀望。也可以從下表看出,對於能輔助成立薪酬委員會的獨立董事才占目前上市櫃公司56%

設置薪委會的爭議

 會造成公司裹足不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政府雖然仿效英美等先進國家,將設計經理薪酬合約的職責強制規定交由薪酬委員會(Compensation committee)來履行,但是難道設置薪酬委員會後,薪資不公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又或者薪酬委員會應做些什麼呢?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系所講座教授司徒達賢在<今週刊>專欄表示:
 第一,每年的經營成果,在投資人與受薪者之間的分配是否合理,前者分太多則不利吸引優秀員工,後者分太多則無法吸引投資人;

 第二,在受薪者中,高階人員與一般員工之間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

 第三,在高階人員之間,其薪酬所得是否維持一定的比例,這兩項都是為了避免最高階的人員利用職權圖利自己,使公司無法以合理的待遇吸引優秀的從業人員,妨礙了公司的長期發展;

 第四,盈虧在股東、高階以及一般同仁之間應如何分享或分擔?原則是既要公平,也要有激勵效果。

 在這邊可以看出薪酬委員會的設立,雖然無法立即解決薪資不公的問題,但至少給予股東一個監督的平台,而薪酬委員會設置的目的主要代表股東,使董監事及高階人員拿到合理的酬勞並且減少股東(所有權人)和經理人(代理人)的利益衝突。

肥貓問題實證研究

 然而,高階管理者的薪酬到底要怎麼決定?是否會因為產業的不同而影響報酬呢?根據國立中正大學企研所教授鎮明常在2005~2008年所針對575家上市公司(包含245家電子業、36家金融業、294家一般產業)做的「高階經理人薪酬決定因素」研究結果證實:
l   產業特性不同,高階經理人薪酬決定因素也不相同
l   公司規模愈大,高階經理人之本薪、現金紅利愈高
l   公司成長機會愈高,高階經理人的股票紅利愈高


 整體而言,規模愈大的公司,高階經理人所面臨的環境愈複雜,所承受的不確定性也愈高,所以要用更高的本薪及獎酬條件來滿足經理人。而各產業特性不同或產業發放的紅利制度不同,例如:以股票紅利來說,電子產業占45.91%,金融業占3.41%,一般產業占6.74%,使公司在發放薪酬時,有不同的考量因素,因此在決定經理人薪酬時,應切割成不同產業進行討論,並不能一概評論之。

參考資料:
寶來金融集團研究案 高階經理人薪酬決定因素 報告人 鎮明常教授
工商時報<薪酬委員會 僅1.8%企業落實>2011 4 14 記者張國仁報導
今周刊726期<薪酬委員會應做些什麼事?>司徒達賢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