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浪跡天涯,突破自我-專訪城市浪人活動創辦人張希慈

MBA104/吳宜靜

環顧四週,你所身處的環境與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熟悉卻一成不變呢?或多或少,我們都曾為自己設下框架並身陷其中,我們害怕離開自己建構出的安穩環境、我們擔憂嘗試新事物的風險,或者我們因家人、朋友的一番話而退卻。讓我們一同認識『城市浪人』活動創辦人張希慈,去了解她是如何實踐新世代青年學子缺乏的行動力,勇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眺望不同的世界。

改變的力量-實踐力

攀登山東泰安的希慈(張希慈/提供)
  台大社會系畢業的張希慈(以下簡稱希慈),從小便深深感受到網路世界的力量,她認為:在社會中,若無法將世界的樣貌看清,該如何談安身立命與改變社會?於是希慈透過網路遊戲、志願服務、國際交流、企業實習作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足跡遍佈世界各地的她,到過深圳體驗農民工生活、走入曼哈頓夜店了解紐約癮藥文化、在夜市做過小本生意,她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且熱愛跨越世界的藩籬,感受城市每個角落的心跳。希慈始終認為:「雖然世界上很多事是不公平的,但自怨自艾、悲天憫人於事無補,唯有去實踐才會有改變。」,因此,對於「流浪」,她下了這樣的定義:「流浪是讓更多人走進自己生命的過程。」

「突破」的契機

希慈的突破,始於大四那年前往北京當交換學生的經驗,她說:「我在北京觀察到很有趣的現象,北大的學生會到清大等其他學校聽課,但在台灣卻沒有。」,看到對岸學生不同於台灣學生的努力與突破,在交換期間希慈開始獨自去旅行、沙發衝浪(couch surfing註一與參與北京品酒會,對她而言交換學生同樣是走出舒適圈的一步,也在她心中埋下改變的種子,期望能做點什麼不一樣的事。

而回台後修習台大的「領導學」課程,如甘露一般,這堂課灌溉並讓心中想從事社會企業的念頭萌芽,課程中每組須完成一項Project,在參考了林懷民創辦的『流浪者計畫』註二,並經過重新詮釋後,『城市浪人』應運而生。

而走出舒適圈是可以練習出來的,希慈說:「每個人都如此平凡,或許當你挑戰去做一件自己不敢做的事,別人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只要你慢慢地去做出十件、二十件之多的事後,會讓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實力、勇敢。」,希慈堅定地說:「城市浪人的使命是期望讓更多人從體驗中學習走出舒適圈。」,她也希望可以影響更多的人,激起改變的漣漪,「創造下一個沈芯菱註三。」

困難與轉機

「城市浪人」閉幕式大合照(張希慈/提供)
「城市浪人」屬於賽制活動,團隊報名完比賽後,需在兩週挑戰期,執行四大領域、三十項的任務,第一屆活動的四大類別,分別是『挑戰,不同』、『重溫,創造』、『夢想,實現』、『社會,城市』四種,任務包羅萬象註四,囊括各式不同的內容與挑戰,旨在希望參賽者能從踏出的過程中超越自我迷惘,從邁出的過程中找到價值歸屬。究竟這麼多任務的靈感又是從何而來的?「任務設計是由六個專案團隊成員發想,包含了成員自己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希慈說道,當你看到大家都去做時,間接地也帶動自己去實踐的勇氣。

張希慈擔任TEDxYuanzeU Speaker
(張希慈/提供)
希慈驚訝地說:「一開始是因為課程專案發想出此活動,當時六個人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組織架構,也從沒想到在第一次舉辦時,吸引近180人前來報名,在第二屆時更突破有500人報名。」,而在第一屆遇到的困難是人力不足的問題,六個人在兩個禮拜期間需審理800個任務,明顯負擔太重,但看到第一屆活動的成果註五,外溢效果是如此的好,一切的辛苦對他們來說都再值得不過。

堅持,下一步擴張

在結束第一屆活動後,不少一同籌備專案的成員,對於未來有了其他的規劃,因此離開了團隊,而當時大四畢業即將出社會的希慈,也短暫離開了城市浪人團隊,但這段時間讓她重新思索未來真正想做的:她決定重新扛起負責人的職責,並續辦第二屆活動與規劃後續法人化的工作。

張希慈(吳宜靜/攝)
為了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第二屆開始向外招募團隊成員,但組織擴張過快也導致瓶頸出現,因此第二屆活動結束後,組織隨即進行重整,希慈表示:「必須先摸清楚自己的定位,再思考市場的現況。」,「城市浪人」的下一步將往品牌方向前進,未來希望能仿效TED授權的方式,與各校學生領袖進行合作,將活動的理念授權給各大學校,從原本以北部地區為主,擴張到中南部與東部,盼能讓浪人的足跡遍布台灣各個角落。

啟程,一同成為浪人

『城市浪人』創辦團隊深信著:「因叛逆而不同,因逃離而出走,因尋找而流浪,因分享而完整。」,雖然未來的路對於我們有些遙遠,有些人心中或許已經有了藍圖的雛形;有些人還在路上跌跌撞撞摸索當中,不一定起步慢的人就是輸,輸贏的重點反而在於找到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但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卻又是一個模糊又深奧的議題。讓我們透過旅行、透過流浪,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挖掘城市角落的故事,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夢想,勇敢跨出自己的舒適圈,豐富自己的人生,一同成為浪人。


註一
沙發衝浪couch surfing是一個旨在幫助旅行者與當地人建立聯繫的一個國際性非盈利網絡。surf指的是在網路上快速、連續搜索資料,並不是指一般的衝浪,surf a couch是指在網頁中搜尋會員,以提供沙發給遊客過夜,就是當你旅行時可以住在當地會員家;當有會員來你的城市時你可以接待他們住你家,以此達到既省錢又能進行文化交流的目的。

註二
林懷民的『流浪者計畫』,正是讓台灣年輕人、文化創作者,有機會經由「流浪」豐富自己,擴大視野,進而豐富這個社會,為台灣注入源源活泉。

註三
沈芯菱出生於雲林縣貧困攤販,從小半工半讀,苦學向上,11歲起致力於公益,幫助滯銷老農、弱勢教育、原住民、新移民等社會基層,不畏艱難挑戰一己之力投入公益500多萬元,影響力深遠,《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

註四
「城市浪人」的任務像是紀錄六種工作者的早、中、晚;或是拋開3C用品,用文字和手繪紀錄一個下午,去尋找最原始的自己;或者可以是成為世界公民,去尋找六位分別來自六大洲的朋友等。

註五
第一屆活動成果,共有183位參賽者共執行了837項任務成果,影響了2728人,更有新聞媒體前往報導。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