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大數據》-席捲世界的資訊化革命

MBA103/柯淯仁
書本簡介
(圖片引用自)
 本書著重在帶領讀者探討巨量資料所創造出的不可測度價值,及巨量資料引爆科技革命時衍生的道德問題。隨著資訊科技不斷的突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依賴電子商品,也正因如此,科技技術為我們收集完整的資料,我們可以將得到的資料加以運用,透過資料的收集找出相關性。書中舉出透過巨量資料的分析,找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以及預測機票票價的漲跌情況幫助旅客省下一筆旅費。資訊科技不再只是提供人們溝通效率與生活便利,資訊科技也將給予人們更多的相關性的預測,但也同時帶來更多個人資料風險與人們間彼此的信任,因此巨量資料除了將帶領人們重新認識資訊科技的威力,也考驗資訊把關者的智慧。

巨量資料的魅力

 透過歷史資料的呈現,世界不再全然未知,資訊的組合帶來更多的價值,資料的「選項價值」註一一直是本書認為巨量資料的魅力之所在。選項價值可經由重複使用資料或是集合許多資料,找出有用的資訊及雙向解讀的方式,透過人類更多創新的想像,將平凡的資料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例如透過人們搜尋字眼推測出今年最流行的服飾,或是利用監視錄影器同時監督商品與了解消費者行為,都是藉由資訊結果幫助公司增加更多競爭優勢。

 巨量資料的核心在於可以透過過去收集的資料進行預測,就如亞馬遜書店網路商城的行銷手法,運用消費者的歷史購買資料,評估消費者喜歡的類型並加以推薦相關書籍,增加完成交易的可能性;而現今最新操作模式是將大量的數據搭配雲端功能進行演算,得到更多相關性的數據,如Google搜尋引擎每日紀錄來自世界各地使用者的搜尋紀錄。倘若能將這些資料加以利用便可創造巨大商機,如同書中提及Google的語音辨識、垃圾郵件過濾器、語言翻譯,其幕後最大功臣便是「資料廢氣」註二的概念,透過過往留下的使用資料,創造出更多人性化且更具效率的生活。

 科技所帶來的數據使我們有更多可運用的空間,我們不用受限於樣本數不足;換言之,現今許多資料的收集是樣本等於母體的概念,我們可以直接獲得整個母體的資料,更加了解消費者想要什麼進而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我們也能透過資訊的預測創造出更多的需求讓消費者非買單不可,書中舉例來說,APP的遊戲軟體便是運用此原理,藉由用戶購買虛擬網路商店寶物資料,推估消費者喜歡的款式加以開發,提供用戶持續購買寶物金額,而成為網路排行榜上熱門遊戲軟體。因此,巨量資料的熱潮正影響許多產業未來獲利來源,它正改變許多公司原有的商業模式,而巨量資料未來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覷,無法推測它究竟能發展到什麼境界。

潛在的道德風險

 資訊始終考驗人性,巨大資料的革命的確帶給人們許多效益,但更多時候伴隨而來的風險也是不可測度。在這場資訊革命中,潛藏著許多人與資訊的問題,許多時候道德、信任與否常是一體兩面,資訊所帶來的信任感與隱私權之相關議題,一直都被社會大眾議論著,是我們讓資訊科技監視我們,也讓它成為我們決策的重要依據;然而,一旦加入人的隱私權、自主權時,就變成一個沒有結果的死局,
沒人可以斷定何者較為重要。

 讓資訊科技成為決策工具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如果資訊的推測若真的如此有用,那我們是否就等於否定人的自主性,透過信用卡公司的資料推測去衡量一個人的信用程度,以降低借貸風險,形成資料獨裁的現況;我們賦予資料本身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依據,我們寧可相信數據結果卻遺忘人性的自主權,不願相信人與人間的信任。因此,信用公司透過許多數據分析,將借貸者的過往消費紀錄進行運算,預測出未來的還款能力,但數據卻不能完全保證是否有無能力還款,過度依賴推測的結果可能使人與人間的信任逐漸消失,失去借貸原先的本意。

 此外,巨量資料是建立在使用者過去的資料,許多時候資料是採匿名化或在一開始便徵求使用者的同意,但事實上,卻常出現反匿名化或是資料被轉為其他用途,因此根本無法真正保障人們的隱私權。舉例來說,現今社群網站的普及造成許多人曝露過多個人資料在網路上,網站公司將用戶資料匿名化賣給對資料有興趣的公司進行潛在消費者分析,但大多時候由於我們提供太多資訊與高科技的網路,即使匿名化依然可以找出原始用戶的名字。資訊科技帶來的隱憂真的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困難許多,是我們必須刻不容緩地去面對的議題,因為它確實存在我們的生活中。

 資訊科技的運用越是發達,帶來的風險與考驗也是越發嚴峻,隱私權最終還是必須依靠使用者對資料用途負責,才能真實抑制資料被濫用的疑慮。此外,當我們越是依賴資訊預測便會讓我們的行為失真,書中以著名的麥納瑪拉註三為例,說明錯誤的依賴數據所帶來的下場,因此最終還是須依賴使用資訊者的智慧。

人性是領導科技的關鍵

 在巨量資料未成形前,我們信奉隨機抽樣,相信只要能夠落實隨機便可以真實預測結果;然而隨著樣本等於母體的世代來臨,我們必須承認資訊科技正面臨一場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我們以技術進步為傲,且享受數據帶來的爆發性優勢,但無可厚非的是,我們也需花費更多時間探討高科技下所付出的代價,凡是被量化的對象是個人,便牽扯到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即使在強大的運算系統也不能準確算出個人價值、預測人的行為。因此。在科技背後的是人性,唯有正確的態度與信念,才能帶領人類繼續前進。

註一
選項價值:資料的價值在於使用者選擇其指定用途作為資訊呈現方式時,所創造出的價值總和。

註二
資料廢氣:使用者線上互動時所留下的數位足跡,如搜尋字眼、網頁停留的時間或是滑鼠點擊的紀錄,皆是資料廢氣的代表。

註三
麥納瑪拉是二十世紀中期管理者的代表,過度依賴數據只專注量化的結果,不在乎其他情感因素,二戰後被外聘到福特公司裡待任高階主管,在福特公司裡要求零件零庫存,最終導致員工將零件全倒入河流中丟棄。


家的大小事,一輩子都是特力的事:特力集團實習心

 MBA100/林祐民

“或許在聽到特力集團的當下你會感到疑惑,但要是提到特力屋、HOLA和樂你就一定不陌生了。在這家位居台灣國際貿易產業龍頭,同時擁有高知名通路品牌的企業,你會訝異它是如何把「家」的概念發揮地淋淋盡致,不間斷地在家的產業中挖掘、創造更多可能,並且讓對家的期待成為員工認同企業的凝聚力;你也可以體會到它如何融合中西方的管理哲學,充分展現追求成長的企圖。在這裡,所有在校園裡學到的那些懵懵懂懂的管理名詞,全都確實地發生、實踐著…”

特力集團:「家的大小事,一輩子都是特力的事」
特力通路品牌(林祐民/提供)

 特力集團是家相當龐大的本土企業,可能很少人會直接聽說「特力」,但要是提到了「特力屋」或是「HOLA和樂」大家就耳熟能詳了。儘管身為台灣貿易產業龍頭,又同時擁有高知名的通路品牌,但因集團個性相對低調,以致於初次接觸特力集團的人通常會有不熟悉的錯覺;即便如此,這個以「家」的產業為中心,不斷創造、滿足家的各種需求的企業,事實上和我們的距離是出乎意料地貼近。

 簡單介紹「特力集團」,整個集團架構主要由「貿易」和「零售」兩大事業群組成。貿易業務涵蓋貿易、代理和進口,面對Wal-MartO'Reilly等國際型大客戶,以提供優質耐久性居家用品類商品為核心能力;零售事業群以「家的大小事,一輩子都是特力的事」為企業願景,包涵居家修繕特力屋(※注意集團已購回B&Q的股權,因此現在獨資擁有此通路品牌,以後請正名「特力屋」喔!)、家飾軟裝HOLA和樂家居館、精品傢俱HOLA CASA與高級寢具FREER僑蒂絲等,四大通路品牌已在2010年整合完畢,正蓄勢待發以致力提升台灣民眾居家生活品質為目標。

特力集團實習計畫:成為知名雇主品牌

 今年是特力集團首次推動學生實習計畫,期待透過校園來打響其雇主品牌。這樣的構想來自集團現任執行長、前IBM台灣區總經理童至祥,與集團人資部(HR)和專案管理室(PMO)共同策劃而成。除了在校園打開知名度,也期待實習生以第三方角度,提供公司新穎的觀點和意見。

 實習計畫總計招募4位實習生,隸屬於PMO,並以21組的方式分別由2位導師(Mentor)帶領並承接專案。我的小組主要負責集團網路策略(Group Internet Strategy),期待運用網路的力量為集團找到新的成長動能;另一組則是嘗試透過數量方法來建立有效的財務預估模型。以專案為基礎的工作型態(Project Based)是PMO的特色,並在集團各部門間擔任穿針引線的工作,因此我們會同時和不同部門簡報來促進多方對話,或是透過與Mentor的分享和討論,從她們身上所負責的各種專案瞭解集團各個部門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的策略方向。

 除了小組專案,實習計畫也設計了期末報告(Final Review),主題是「我所看到的特力集團關鍵成功因素」。HR會每周安排兩個下午分別和集團各部門的副總進行面談,透過解說、提問、討論等,整整兩個月的輪調協助我們快速融入集團的營運,而一些功能和業務比較難事前想像的部門(例如品管QA/QC)也會有HR Mentor事先解釋或陪著我們一起面談。這樣的安排對實習生所帶來的成長效果是非常驚人的,我們很快速地熟悉了零售(Retail)和貿易(Trading)的經營模式,同時這也協助我們專案的提案更具可行性和價值,而這樣的「特權」在集團內前所未有,許多公司的正職人員或資深員工甚至非常羨慕我們能有這樣和高階主管直接面談的機會。

吳若權先生講座(林祐民/提供)
 另外,實習期間我們也有機會參與公司的會議。由於集團是矩陣型組織,許多會議都需要跨部門的協調,因此可以一次就汲取來自不同部門的專業意見和看法:例如我們參加過特力屋和HOLA和樂的年度顧客滿意度調查成果簡報,聆聽外部市調公司如何進行滿意度調查及簡報其成果,以及企業內部如何去解讀和回饋調查的數據;我們也曾參與外部廠商來集團進行合作提案簡報,親身體驗公部門、科技公司和傳統零售商如何去協調彼此的需求和想法;同時我們也受邀參與集團的訓練講座,像是著名作家吳若權先生曾來演講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南坎特力家居開幕參訪(林祐民/提供)
 因此,實習生的一周就在每天腦力激盪、組織資訊、一面追趕進度一面不間斷地確認專案的內容和邏輯、取得組內成員共識、固定和各部門副總面談,然後不定期參與會議,講座等,或是針對不同專案和Mentor進行議題討論,最後每周撰寫回顧報告(Weekly Report)等活動中結束。除了待在辦公室,我們偶爾也會到店端去進行第一線的觀察,包含產品線、店址、內部規劃、服務人員等都是觀察、討論的目標;而近期南崁特力家居Décor House的開幕,我們也躬逢其盛參與了盛會,並且進行了深度的觀察和回饋。

 在這裡,我們充分浸淫在不同業態的經營樂趣和內涵,兩大事業群底下所區分的事業和業務其實相當複雜,但整個實習過程中HRMentor皆能有系統的協助我們捕捉重要的管理意涵(Management Implication),例如在貿易事業群可以看到現代國際貿易中貿易商角色的轉換;而零售事業群的通路管理,我們就能同時接觸到大型零售賣場、街邊店、百貨公司專櫃等不同的通路操作與管理。

企業實習與回首中正MBA教育

 其實2009年何湯雄和李麗秋兩位董事長成功聘來當時仍為IBM台灣區總經理的童至祥,而在各大商業雜誌炒得沸沸揚揚時,就開啟了我對特力的好奇和認識。而促使我申請實習的動機,也是認為在兩年的磨合後,目前的特力集團應該處於變革後預備快速成長的時期,而此時進入集團是再好不過了,可以觀察到外商企業的管理經驗怎麼帶動本土大型企業再成長。

HR紀錄實習生的日常(林祐民/提供)
 童執行長一來到特力所確立的兩大策略就是「整合」和「創新」,如此抽象的名詞我們透過兩個月的副總面談輪調而了解其落實的過程和突破,例如資訊部門如何透過資訊科技(IT)的力量進行整合、通路品牌如何從產品走進服務達到創新等;我們也發現很多部門的功能和想像中不一樣,像是研究所時期連雅慧老師曾提到策略夥伴的概念,我們在人資及財務部門真實地看到企業如何落實該概念而進一步提升部門價值。因此,我在這裡最大的感動之一,就是真正看到校園裡學到的那些懵懵懂懂的名詞,諸如績效管理、顧客導向、資訊整合、組織變革等,全都在這裡確實地發生、實踐著。

 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行銷部門如何像曾光華老師的課一樣,深刻並且清楚地描繪其顧客輪廓(Customer Profile),或是進行焦點團體(Focus Group)訪問、以及莊世杰老師在廣告管理教授的媒體採買,都真實地在我們面前運作著。回首中正MBA的教育,我發現這兩年的確已為準備面對職場的我們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實習啟發對策略管理的反思:找出為什麼?

 能夠透過集團的高度來觀察整個企業的運作,是實習生身在PMO單位的好處,由於PMO直接隸屬執行長(CEO),我們跟在Mentor身上一起討論的議題常與集團的策略規劃有關,因而帶動我對「策略管理」有新一層的體悟。

 在專案發想的過程中,我們的Mentor不斷耗費其時間和精力,辛苦地和我們溝通彼此的共識,而類似的過程過去在學校裡經常是被跳過或是妥協的;儘管如此,Mentor要求我們在面對疑惑、或未達到共同對話基礎的情況下都必須保持安定與耐心(Feel Comfortable)的堅持讓我印象深刻,而事實也證明我們的確是在一次次的突破後成功地完成我們的專案。

 而當專案成形並且組內已累積足夠的資源能夠分享出去時,高階主管和Mentor們對我們所架構的故事軸(Story Line)的重視也超乎想像。我們可以調整同一份簡報檔的分頁(Slide)順序來講出不同的故事,而不同的故事最後傳遞給聽眾的訊息和主旨就會完全不一樣,因此我在這裡學到最重要的簡報技巧不是甚麼花俏繁複的動畫或排版技巧,而是如何「講故事」。

實習生們和主管進行議題討論 (林祐民/提供)
 到了後期,我們的討論開始很習慣去探討「優先順序(Priority)」的議題,這和鍾憲瑞老師在策略管理的課堂上教導我們思考「可不可以做、願不願意做、有沒有能力做…」的思考邏輯非常類似,但在過去還沒面對真正的企業環境時,我所能想像、或者我會試圖去努力的,還是在這些選項中找出唯一解;不過,在與Mentor與同事們討論的過程中,我開始意識到鍾憲瑞老師所期待我們吸收到的並不是最後的「唯一解」。探討Priority的思考邏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我們在面對複雜的企業環境,以及與「人」相關的議題時,可以在心中形成一個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邏輯系統,接著進行策略規劃、或是溝通協調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而真正的策略規劃非常簡單,最終的目的不是解決問題、就是創造利潤,同時就我們所能認知的當下和預期的未來決定我們能夠踏出的下一步。不如預期的結果解讀其好壞或是正確性並非必要,因為可能是其他條件尚未成熟,所以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發現個案課到最後沒有明確的答案。嘗試辨識個案當時環境的種種條件,了解最後結果產生的原因,毋須用太過複雜的架構,避免讓不相干的聲音干擾了真正的管理意涵,越簡單的分析方法其實更能協助我們找到癥結點。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我們發現大多數高階主管在思考時,腦袋裡想到的第一件事通常都和「組織」有關。而所謂和組織有關的議題,都不是一蹴可幾可以立刻解決的,然而過去的經驗或是練習卻常常要求我們必須馬上解決問題,而忽略「時間」在策略管理裡所代表的意義,因為不管是個案討論還是商業企劃競賽,真正的企業現實是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就算我們再怎麼了解所謂的專業分工或是跨部門合作的字面意義,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要面對的,不只是口頭上的行銷部門或是資訊部門的問題,而是人和人的問題、組織結構的問題。有了這次實習的經驗,我也才開始真正體會到為什麼何明城老師的個案討論,會是分享許多和「人」有關的教案。

給學弟妹們:努力是有價值且會被看見的、態度決定一切

 實習計畫其實還有一個地方尚未跟各位介紹到,就是整個實習期間會由各個部門副總、PMOHR和我們的Mentor共同評分實習生表現,包涵專案執行、每周報告、Final Review等,以小競賽的方式刺激大家表現,而我也非常非常幸運地在整個計畫的最後拿到了實習生冠軍!

實習生們和主管進行議題討論 (林祐民/提供)
 事實上,和三位來自台大國企的實習生同事們相比,這個冠軍並不代表我的能力特別的突出或是出色;相反的,這兩個月我親身體驗到他們邏輯思考的完整度、提問回饋的深度、以及彼此討論激盪的力度等,都讓我深刻意識到為什麼這群來自頂尖學校的人才會在求職市場上有這麼高的價值,相對地我也是用力地鞭策自己跟上他們的高度,我想這最後的鼓勵應該也是對我這方面努力的肯定。

 我很感謝當初在許多來自台政等一流申請者中,願意給我機會的PMO副總CC,對我們來說很多機會都是得來不易,所以我希望這小小的冠軍榮譽,能夠代表我沒有辜負他當初願意給中正學生一個機會的嘗試,也希望可以分享給中正企研的同學和學弟妹們,請相信我們的努力是能夠被看見並且認同的。
 
 最後我想透過中正企報感謝我的Mentor Ivory& June、以及三位好夥伴AlfredAvaJohnson,這兩個月他們給我的刺激和衝擊給了我不斷鞭策自己的動力。
 
 強力推薦學弟妹們明年一定要加入這個計畫,內容的豐富和企業的用心絕對超乎你們想像!尤其對通路管理、零售經營、國際貿易、策略規劃等等領域有興趣的學弟妹們更是不容錯過!


《血世紀》-適者生存

MBA103/吳錫華

劇情綱要

 就在即將不遠的2019年,一場致命瘟疫讓多數的人類全感染成吸血鬼,取代了人類成為地球的統治者。長生不老的他們,靠著獵殺人類、以純正血液做為養分。當全世界人類瀕臨滅絕之際,這群吸血鬼被迫設法捕殺剩餘的活人,以防止食物不足之問題。

 拒絕食用人血溫飽的吸血鬼研究員愛德華道頓主張尋找血液替代品,來停止追緝僅存人類。當他意外在人類生存者之中,發現了一個重大醫藥研究,而這個驚人研究結果引起了人類與吸血鬼兩族群的噬血爭奪。夾存在兩種族之間的愛德華,成了影響人類存亡的關鍵人物,他的抉擇將決定了人類的未來

社會問題­­:適者生存

 從古至今,社會問題便一直存在於世界上,舉凡人口老化、貧富懸殊、環境失衡,都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殘酷的是,有些人面臨這些問題時難逃一劫,而有辦法逃過一劫的,我們便稱作「適者生存」。

 片中的吸血鬼以人類為食,在人類日漸稀少的情況下,產生糧食危機,需求大於供給也造成血價不斷上漲。在大型生化公司裡工作的金字塔頂層吸血鬼資金富裕,開著高級改造車便可於白天出門;反觀住在地底下的吸血鬼,因為位於社會底層,未有足夠資金購買糧食,落得衰弱突變、受人遺棄。
 
吸血鬼社會人手一杯星巴克,裡面裝的不是咖啡,是人血。(圖片引用自)
 
飽受飢荒的吸血鬼,衰弱又突變。 (圖片引用自)

    在台灣,現實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提出的「M形社會」正是台灣的寫照。勞動人口中的窮人和富人不斷增加,中產階級也逐漸流失,大前研一也提出警語:「80%中產階級將淪落社會底層而不自知!」

 根據大前研一的觀點,造成M型社會的原因有兩個:金融性商品的增加及後資訊時代的來臨。富人擁有足夠的資本和訊息管道,得以在第一時間透過專業人士不斷投資,中低階層人士將淹沒於信息之中,甚至有被錯誤資訊誤導的可能。如此一來,更加劇了「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的現象。

企業問題:倫理道德

 相較於社會問題,企業因道德倫理而產生的問題影響層面雖相對較小,但兩者息息相關、不容忽視。勾結壟斷、哄抬價格、或是作假帳皆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若企業的營運未做好相關防護措施,便可能危害生態環境,甚至造成社會問題。
 
生化公司總裁唯利是圖,以販售人血為事業。(圖片引用自)

 片中的查爾斯是個唯利是圖的生化公司的總裁,他擁有龐大的企業,與政府關係匪淺,其中最賺錢的事業便是飼養人類、提供糧食(血源)。人類受到大肆追捕,淪落成稀有動物,而查爾斯卻因沉浸於壟斷血源的諾大權力,而對研發代血無動於衷。

 現實中,影響企業倫理的因素有很多,如:企業領導人的理念、企業文化、員工的道德觀,皆是重要的影響因子。而企業倫理甚至關係到企業形象,若是道德出現問題對企業形象便打擊甚大。

 富士康因為高工時、低薪資的惡劣勞動條件,爆發「富士康十二跳」事件,被稱為「血汗工廠」;耐吉因為僱用童工,遭到人權團體和消費者抗議,品牌形象受損;友達、奇美、夏普、樂金等公司被美國控告操縱面板價格、違反反托拉斯法,訴訟案件鬧得沸沸揚揚,傷神又傷財。

 勞動條件、價格操控等問題引發貧富不均,增加了不公平的現象,間接引發社會問題。如此,我們可說:企業問題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

政府企業,共同改善
 
血液研究員愛德華滴血不沾,致力於研發代血。
(圖片引用自)
 片中,在生化公司工作的研究員愛德華致力研發,尋找血液替代品,提倡停止獵捕僅存的人類,以免除突變吸血鬼飽受的飢荒之苦。而現實生活中,這些牽連到社會結構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筆者認為,政府和企業若能攜手合作,致力解決社會問題,想必能發揮更大的綜效:

 透過教育改善知識上的不平等,進而降低貧富差距是根本的辦法,而政府無疑扮演解決此問題的重要角色。調整高等教育的學費,讓更多有心向學的學子能夠打破階級地位;提供更多獎助學金,讓清寒學子享受更多社會福利;調整賦稅制度,富人增稅窮人減稅。這些都是可行的辦法,只是體制上的變革受到典章制度規範,需要時間慢慢改變。

 若說政府是改善社會問題的重要角色,那企業便是執行的重要推手。許多企業也致力於研發創新或實施社會責任,利用各種方式改善我們的生活水準。85C咖啡利用「破壞式創新」,提供大眾經濟實惠又高品質的咖啡點心;統一超商推出便利的ibon、用餐區、及加值的服務,打造「社區服務中心」;友達光電提出綠色承諾,導入能源管理平台,把對環境的關懷融入於營運策略中;若水國際透過身障就業、能源科技、社會企業創投,創造「社會企業」產業。

 有了個人、政府、營利企業、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等各方的努力,相信社會中機會不平等的現象能夠更快速、更有效的被解決,減少不適者被淘汰的可能。
 但究竟適者生存的法則能否被扭轉、改變?則需要時間來考驗了。
  
參考資料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浪跡天涯,突破自我-專訪城市浪人活動創辦人張希慈

MBA104/吳宜靜

環顧四週,你所身處的環境與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熟悉卻一成不變呢?或多或少,我們都曾為自己設下框架並身陷其中,我們害怕離開自己建構出的安穩環境、我們擔憂嘗試新事物的風險,或者我們因家人、朋友的一番話而退卻。讓我們一同認識『城市浪人』活動創辦人張希慈,去了解她是如何實踐新世代青年學子缺乏的行動力,勇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眺望不同的世界。

改變的力量-實踐力

攀登山東泰安的希慈(張希慈/提供)
  台大社會系畢業的張希慈(以下簡稱希慈),從小便深深感受到網路世界的力量,她認為:在社會中,若無法將世界的樣貌看清,該如何談安身立命與改變社會?於是希慈透過網路遊戲、志願服務、國際交流、企業實習作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足跡遍佈世界各地的她,到過深圳體驗農民工生活、走入曼哈頓夜店了解紐約癮藥文化、在夜市做過小本生意,她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且熱愛跨越世界的藩籬,感受城市每個角落的心跳。希慈始終認為:「雖然世界上很多事是不公平的,但自怨自艾、悲天憫人於事無補,唯有去實踐才會有改變。」,因此,對於「流浪」,她下了這樣的定義:「流浪是讓更多人走進自己生命的過程。」

「突破」的契機

希慈的突破,始於大四那年前往北京當交換學生的經驗,她說:「我在北京觀察到很有趣的現象,北大的學生會到清大等其他學校聽課,但在台灣卻沒有。」,看到對岸學生不同於台灣學生的努力與突破,在交換期間希慈開始獨自去旅行、沙發衝浪(couch surfing註一與參與北京品酒會,對她而言交換學生同樣是走出舒適圈的一步,也在她心中埋下改變的種子,期望能做點什麼不一樣的事。

而回台後修習台大的「領導學」課程,如甘露一般,這堂課灌溉並讓心中想從事社會企業的念頭萌芽,課程中每組須完成一項Project,在參考了林懷民創辦的『流浪者計畫』註二,並經過重新詮釋後,『城市浪人』應運而生。

而走出舒適圈是可以練習出來的,希慈說:「每個人都如此平凡,或許當你挑戰去做一件自己不敢做的事,別人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只要你慢慢地去做出十件、二十件之多的事後,會讓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實力、勇敢。」,希慈堅定地說:「城市浪人的使命是期望讓更多人從體驗中學習走出舒適圈。」,她也希望可以影響更多的人,激起改變的漣漪,「創造下一個沈芯菱註三。」

困難與轉機

「城市浪人」閉幕式大合照(張希慈/提供)
「城市浪人」屬於賽制活動,團隊報名完比賽後,需在兩週挑戰期,執行四大領域、三十項的任務,第一屆活動的四大類別,分別是『挑戰,不同』、『重溫,創造』、『夢想,實現』、『社會,城市』四種,任務包羅萬象註四,囊括各式不同的內容與挑戰,旨在希望參賽者能從踏出的過程中超越自我迷惘,從邁出的過程中找到價值歸屬。究竟這麼多任務的靈感又是從何而來的?「任務設計是由六個專案團隊成員發想,包含了成員自己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希慈說道,當你看到大家都去做時,間接地也帶動自己去實踐的勇氣。

張希慈擔任TEDxYuanzeU Speaker
(張希慈/提供)
希慈驚訝地說:「一開始是因為課程專案發想出此活動,當時六個人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組織架構,也從沒想到在第一次舉辦時,吸引近180人前來報名,在第二屆時更突破有500人報名。」,而在第一屆遇到的困難是人力不足的問題,六個人在兩個禮拜期間需審理800個任務,明顯負擔太重,但看到第一屆活動的成果註五,外溢效果是如此的好,一切的辛苦對他們來說都再值得不過。

堅持,下一步擴張

在結束第一屆活動後,不少一同籌備專案的成員,對於未來有了其他的規劃,因此離開了團隊,而當時大四畢業即將出社會的希慈,也短暫離開了城市浪人團隊,但這段時間讓她重新思索未來真正想做的:她決定重新扛起負責人的職責,並續辦第二屆活動與規劃後續法人化的工作。

張希慈(吳宜靜/攝)
為了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第二屆開始向外招募團隊成員,但組織擴張過快也導致瓶頸出現,因此第二屆活動結束後,組織隨即進行重整,希慈表示:「必須先摸清楚自己的定位,再思考市場的現況。」,「城市浪人」的下一步將往品牌方向前進,未來希望能仿效TED授權的方式,與各校學生領袖進行合作,將活動的理念授權給各大學校,從原本以北部地區為主,擴張到中南部與東部,盼能讓浪人的足跡遍布台灣各個角落。

啟程,一同成為浪人

『城市浪人』創辦團隊深信著:「因叛逆而不同,因逃離而出走,因尋找而流浪,因分享而完整。」,雖然未來的路對於我們有些遙遠,有些人心中或許已經有了藍圖的雛形;有些人還在路上跌跌撞撞摸索當中,不一定起步慢的人就是輸,輸贏的重點反而在於找到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但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卻又是一個模糊又深奧的議題。讓我們透過旅行、透過流浪,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挖掘城市角落的故事,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夢想,勇敢跨出自己的舒適圈,豐富自己的人生,一同成為浪人。


註一
沙發衝浪couch surfing是一個旨在幫助旅行者與當地人建立聯繫的一個國際性非盈利網絡。surf指的是在網路上快速、連續搜索資料,並不是指一般的衝浪,surf a couch是指在網頁中搜尋會員,以提供沙發給遊客過夜,就是當你旅行時可以住在當地會員家;當有會員來你的城市時你可以接待他們住你家,以此達到既省錢又能進行文化交流的目的。

註二
林懷民的『流浪者計畫』,正是讓台灣年輕人、文化創作者,有機會經由「流浪」豐富自己,擴大視野,進而豐富這個社會,為台灣注入源源活泉。

註三
沈芯菱出生於雲林縣貧困攤販,從小半工半讀,苦學向上,11歲起致力於公益,幫助滯銷老農、弱勢教育、原住民、新移民等社會基層,不畏艱難挑戰一己之力投入公益500多萬元,影響力深遠,《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

註四
「城市浪人」的任務像是紀錄六種工作者的早、中、晚;或是拋開3C用品,用文字和手繪紀錄一個下午,去尋找最原始的自己;或者可以是成為世界公民,去尋找六位分別來自六大洲的朋友等。

註五
第一屆活動成果,共有183位參賽者共執行了837項任務成果,影響了2728人,更有新聞媒體前往報導。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