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TheHelp-幫助他人其實很簡單

MBA102/李啟銘
幫助他人最重要的是「效果」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PeterDrucker,1909-)曾提出兩個概念,效率與效能。效率就是把事情做對(Dothethingright);效能則是做對的事(Dotherightthing)。而將這些概念運用在「幫助他人」這件事上,將可容易地看出一般人常犯的問題。舉例而言,很多人想要當個「有本事幫助別人的人」,但對這些人來說,幫助別人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在幫助別人後,自己所獲得的讚美與自身評價的提升,出於這樣的「劇本」才有所行動。

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
(圖片引用自)
 「幫助別人」這件事是相當美好的,但在上述的想法之下,直覺認為「對方需要幫忙,所以我要挺身而出」,較容易流於型式,把「幫助」變成了一項標準化程序,覺得對方應該乖乖地被幫助,好讓我有成就感。舉例來說,最近《華商報》有一則新聞指出,某機構捐贈了上萬輛「價值不菲」的自行車給大型國企,但自行車的品質相當差,騎兩三下就爆胎,雖捐贈了龐大數量的自行車,卻幫助不了對方,還給對方添了麻煩。立意是好的,卻對別人產生不好的影響,這就是有了「效率」卻沒有「效果」的例子。

心態的轉變發現對方的需求

 慈善並非施捨,幫助別人的重要概念是-平等地對待他人,若是採取這樣的思維來行動,對於「幫助」這件事可能會有更深層的體會。一般人在思考時,往往會採取線性的思考模式,卻未從整個系統的角度來思考。舉例來說,我們對於幫助別人這件事,第一印象就是「對方很可憐,需要幫助」,那對方真正需要什麼呢?我們有時候沒有多加考慮,就塞給他們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像是有些育幼院經常收到破舊的成衣或過期的零食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應該要從了解對方開始,傾聽他們的需求,自身的心態也必須做調整。幫助別人並非單純的給予,其實在過程中也會獲得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我雖然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我也能盡一己之力去幫助他人」,無形當中,原本鬱悶的心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雨過天青般的感受,自信心也提升了不少。貝恩投資(亞洲)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及投資管理部大中華區主管張亮也認為:「人,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善用天賦,使自己的人生過得精采,同時不忘積極幫助別人,光耀別人的生命。」

正面能量的回饋

正面能量的回饋
(圖片引用自)
 「幫助他人」應該是一件習以為常,你我都可以做到的事。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不具名的善心人士幫助社會中較為弱勢的族群,無論是捐贈物資或提供人力,這些人在這類報導上幾乎都會說:「以前我曾經受過別人的幫忙,現在有能力了,所以我也要回饋社會。」正是因為有付出,在過程中產生了一股正面能量,這是一種快樂,同時也是一種收獲。著名作家劉墉亦認為,關懷使得世界變大,不要一心只想著行善,而是出於分享,也不要覺得自己能力少就不做。


行善,要讓人有尊嚴

「行善」必須回歸初衷,加以調整我們的心態,對待他人就要像對待自己那樣。劉墉認為:「我的人生態度是,對待人、對待自己,都是不負我心、不負我身。」有著正面、積極的心態,才能創造出一股正面的能量,而這股能量將能刺激受幫助的對象,使他們去幫助更多的人,產生因果回饋的環路,使得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如何開始

 先想想看自身的熱情與喜好能不能對別人產生幫助?若能幫助到別人,那麼在過程中,你將會更加地快樂!社會上不乏分享快樂、幫助別人的例子,像是開平餐飲學校的學生運用自身專業,帶著大批食材到大陸四川偏遠山區,分享台灣料理給當地民眾;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的碩士生,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活動企劃技巧,幫助偏遠小學募集童書,這些都讓我們看見幫助的力量。

 還有一點相當重要,傾聽弱勢族群的想法或感受,提供他們必要的幫助。打開你的瀏覽器,搜尋慈善相關的基金會或社福團體,花一些時間去了解他們,我們的付出將能發揮更大的效益,也會有更大的回饋。將我們的「快樂」散播給更多人吧!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