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你不可不知的MBA -淺談個案教學

MBA102/賴崴吾

 自2005年始,一股新式的管理教學風潮正席捲全台灣,沒錯!正是美國哈佛大學行之有年的「個案研討教學法」。在各大學商管學院教授的努力之下,將個案教學法導入現有的教學模式中,旋即引起風潮,為台灣的商管教育注入新的活水。不論你是否接觸過管理學科,因此本文將從學術界的觀點出發,透過兩位不遺餘力推行個案教學,且行之有年的學者-分別為任教於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的鍾憲瑞教授,以及任職於許多知名企業管理顧問的何明城老師,分享豐富的教學經驗與體認,讓我們能更加深入了解個案教學的全貌,以及管理學之於MBA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細說從頭:個案教學的源起與精神

 
中正企研所教授 鍾憲瑞 (賴崴吾/攝)
回顧個案教學的歷史,根據調查,最早於1870年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最先使用,隨後個案教學獲得熱烈回響,隨後創立的商學院亦隨之跟進,於1912年列為主要課程。至1920年代以降,便成了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哈佛商學院於54年前創立MBA時,正以「智慧不可言傳」為核心精神,來宣揚個案教學模式將會引領學生尋求知識與實務結合的真諦。

 個案教學的出發點,首先要從商管教育的宗旨談起。鍾憲瑞說道:「管理教學的核心,並非訓練專業學者,而是幫助每一位身處於現實世界裡面對問題的人,釐清困境,並加以突破。」以往的商管教育,就學術界的觀點而言,著重於理論的訓練,並期待發展出特定學理,用以去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真實世界人們卻無法如此,現實狀況是要綜合所學去分析解讀的。而個案教學的特色,正是針對解決「具體的問題」而設計的,透過融入情境,深刻了解到討論「問題背後的議題」(problem behind the problems)所在,讓我們更加貼近現實。

 以往所學的管理知識,大多著重學習理論的推演或架構的建立,日積月累之下,使我們逐漸落入窠臼之中而不自覺,凡是遭遇困境,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找尋能夠套用的架構,而非從頭思考問題的根源何在。架構是屬於「一般性」觀點,有其專屬的前提條件與背景,必須思考遭遇的事情跟前提是否相符。現實中遇到的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只依靠單一架構根本無法適用於所有問題。如果套到最後會開始讓思維畫地自限、停滯不前,那不如棄之不用。何明城指出:「針對『認知或理解』這件事而言,就會牽涉到個人『知識與資訊處理能力』(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KIPA)的差異;看這件事的時候我有什麼架構?心中先得要有某些看法與主張,才能與input進來的東西進行對話。」另外鍾憲瑞亦舉例:「每種架構就像一顆藥,得什麼病才該吃什麼藥,但也可能同一種病但用藥卻不一定相同,如果今天宣稱一個架構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那就等於是說一種藥可以治百病。」常言道:「管理是門科學,更是門藝術」,唯有跳脫思考框架,融入情境,方能綜覽全局,掌握核心的議題所在。而這正是你我都需要學習的思考能力,更是個案教學興起的重要原因。

面對個案教學,你準備好了嗎?

 在初步了解沿革與精神後,讓我們從最核心的三方面,來探索一個好的個案教學如何發生。

● 教材選擇

 首當重視的,莫過於擁有一份好的教材。何明城為教材選擇下了如此定義:「好個案的條件,以『是否可以鍛鍊同學邏輯思考的能力』為標準」,個案裡提供的資訊必須明確但又不能過於顯著,以培養學生從周遭環境、所屬的狀況加以覺察、辨識與釐清,並做出合理的決策。

●學生

 其次,學生對於個案是否熟稔將會反映在討論時的流暢程度。事前必須熟讀並與同儕討論內容,並用自身的語言盡可能消化理解,方能融入情境,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另一方面,在心態上,鍾憲瑞建議同學們必須兼具兩項特點:其一,必須保持「開放的心胸」,即是要勇於表達自我並接納他人見解;二方面要有「承擔的勇氣」,唯有兩者並行,才能自眾多的方案擇一而行,並擔負施行之後的成敗之責,對於決策者而言相形重要。再者,也要學習「傾聽」他人的發言,並要有耐心去找出其中的邏輯,並與上一段的發言加以結合,使思路連貫,一氣呵成。

●教師

 
何明城老師 (賴崴吾/攝)
最後,討論個案的過程中,老師將主導進行的方式與內容的深度,因此說是最關鍵的環節一點也不為過。何明城認為,一位施行個案教學的教師應該具備下列四種角色:第一是“facilitator”,必須時時讓討論順利進行,催化問題向前跑,使得有趣的議題逐漸浮現;第二是“coach”的角色,發現個別學生問題所在,並適時給予每位學生指導與調教;第三為“demonstrator”,如個案中有某些行為性的技巧,此時便要立即示範、演練,讓學生對於情境的感受更加深刻;最後就是“team builder”的角色,讓個案問題隨著進行過程中逐漸濃縮成幾個重要議題,然後讓大家能得到「啟發性」的理解。除了上述的角色,在帶個案時,每當學生說出一個論斷,必須先去了解該論斷背後的原因,掌握他的「後設思考」,而「後設思考」即是思考模式背後的規則,能夠較全面性地看待問題,因而不會受限於其他已討論過的決策。再透過發問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他這樣想有什麼問題,藉此提升思考模式層次與能量。另外就是當課堂「凍結」的時候,必須將導致停滯的癥結點突破,讓流程繼續進行。整體而言,帶領討論的方式不是明確告知問題的解答,而是要告訴學生在想不通時該如何切入,才能得到個案背後的思考邏輯。

 熟讀個案、正確的心態再加上良好的導引,只要綜合以上三大要素,在這裡先說聲恭喜,你已經了解一場精采個案研討的精髓了!

一座橫跨理論與實務的堅固橋樑

 
圖片引用自
    管理教育的終極目標,莫過於貫徹「理論來自於實務,最終仍要回歸實務去」的理念,但現實生活中,理論與實務似乎仍存在著鴻溝,難以完美接軌。回顧哈佛在個案教學的發展史,為了訓練更貼近現實狀況的人才,教學方式必須別於以往,此時,個案教學便可成為融合理論專業與應用實務的最佳媒介。

 個案教學之於實務的意義,在於能夠讓長久接受理論訓練的學生,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以及學習面對企業實務時所應具備的管理知識與技能,以下將引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司徒達賢教授針對管理知能內涵所提出的結構,主要可分為四大部分:首先是「結構性的知識」,即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聯;其次是「程序性的知識」,旨在培養分析診斷與行動程序的能力;第三則是「行為性的知識」,管理中聽、說、讀、寫的能力皆包含其中;最後是「正確的態度」,包括對工作投入、對學習有熱忱、對不同意見表示尊重,甚至團隊合作的精神等。透過討論前的準備與討論後的自我吸收內化,養成出正確的態度以及良好的知識與資訊處理能力,並逐漸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分析模式,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若能透過個案教學培養前述能力,於未將面對的職場問題與挑戰,應可迎刃而解。

 
圖片引用自
至於有人也許會對個案適用性提出質疑,像是依靠中小企業起飛的台灣,若透過分析跨國大企業的個案,是否能夠抓住關鍵,切中問題呢?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學習的出發點為何,若是強調於企業典範的建立或是獲取最佳實務,則個案教學既不合適亦無法如願。鍾憲瑞與何明城兩位老師也表示,個案教學的初衷並非讓學生習得最佳實務,畢竟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一個企業成功的經驗無法完全炮製,而學生最該了解的,應是決策背後邏輯的「共通性」。就本例來說,跨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決策方式,可歸納成「商業問題的共通性」來思考,學習以此種模式看待每一類型的個案,將會發現當中的每種情境、遭遇到的挑戰,都會是現實生活中最好的例證。

未來展望與期許

 鍾憲瑞談到十年來於課堂上進行個案教學的感想,他發現傳統哈佛個案教學的精神,並沒有在現今的哈佛獲得完全的實現,主要由於個案雖具有獨特性,但背後邏輯的共通性仍有不足之處。因此他也建議在個案的撰寫上,以所謂的「提問布局」作為出發點,先發掘出欲探討的問題,方能寫出一份適合討論的個案。另外,他也不厭其煩地再三叮嚀同學,必須要跳脫理論與僵化的思考習慣,勇於接受新思維的挑戰。

 於全台各大專院校MBA推廣個案研習將近十年的何明城強調,個案教學確實有推廣的必要,在討論的過程中將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此外,能力的進步並非一蹴可幾,需要長久的累積方能展現成果。最後他也勉勵大家:「個案討論能真正讓我們體認到學習的精神,心中不必有太多圖謀,而是為了要獲得知識並鍛鍊思考、成就學習。」

無盡的學習之路

 我們生活其實就如同一份精彩的個案,是由許多情境與待解決的疑難雜症濃縮而成。你可曾靜下心想,自己是如何看待每一次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只用單一角度看待,缺乏綜合各類觀點分析的能力,導致思考日益僵化卻不自覺。

 雖說個案教學並非解決一切的萬靈丹,但卻是一個讓我們終身學習的良好方式。即使踏出校園,有機會仍可聚集三五好友一同腦力激盪,並不時自我檢視、讓思緒不斷進化,進一步創造屬於自己看待問題的模式,以至於在面對未知的將來,能夠更勇於面對挑戰,並成就無論是思路或心智上,一個獨具風格的自己!

說明:
中正企研所教授 鍾憲瑞 (賴崴吾/攝)
何明城老師 (賴崴吾/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