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慢想力》在講究效率的時代,我們捨棄掉什麼?

                                                     MBA103/柯淯仁

書本簡介
(圖片引用自)
 本書主要論點在於我們擁有太多的資訊,這對我們而言未必是好事,身處在數位年代的我們,每天一直面對來自科技產物之資訊的大量轟炸,而遊幕世代(screenager)是我們這世代的專有名詞。所有的問題答案大部分是由網路快速得知,而「快速」就成為最基本的色調,無形中我們只專注在多快能達到目標,但卻忘記思考這件事情該不該做。因此,本書強調若想要做出更正確的決策,我們必須從培養「慢想力」做起!

資訊爆炸時代下,我們的生活模式
 
(圖片引用自)
  現今的消費性電子商品,在於運用網路的方便性,將人們所有空閒的時間填滿,不論是等待餐點、搭乘公共運輸的片刻。逐漸地,人們便理所當然的陷入網路世界中。此外,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與應用,人與人間溝通的距離越來越小,而且在第一時間內取得最新資料,對現代人而言簡直輕而易舉,因而決策的時間也隨之縮短。
 我們習慣一邊觀看社群網站發佈的最新動態、一邊聽著Youtube最新流行的音樂、又一邊使用智慧型手機傳送對話,這就是我們身處在高科技下的生活型態。這些智慧型產品為我們創造出具有效率的生活空間,讓我們生活離不開它們,但此種生活模式也帶來了潛在問題:我們漸漸地忽略思考的過程及決策的品質。

 以「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將資訊化時代帶到另一個高峰。」所帶來的影響而言,當我們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時,常常發生智慧型手機告知有一則新訊息、新郵件需要處理,此時多數人會選擇放下手邊工作並打開觀看。這是因為我們的好奇心使然,導致我們太過於追求「資訊的更新」,最終打亂了我們原有的步調和思考節奏,進而使得決策品質下滑。

深層思考,激發亮眼的創新

 網路成癮是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根據ARO/MMX2012 年所做的Media Metrix網路流量分析顯示,「台灣人每月花費1,606.7分鐘在網路上,平均每天花了53.557分鐘在瀏覽網頁上。」在這些上網的使用者中,平均每人每月瀏覽2,827個網頁,而其中點閱率最高的排名,分別為Yahoo!奇摩、Google Sites以及FACEBOOK.COM

 瀏覽這些網頁的同時,也造就我們焦慮的情緒,原因在於快速接收如此大量的資訊轟炸,一時之間還無法吸收消化。而這樣的資訊只能使我們做出反應,而不是反思,但卻使我們太依賴這些產品,導致思考邏輯及情緒受到影響,或是陷入某種思維的框架中,而無法從大觀點來看待事情。所以許多公司為了讓員工更具有思考空間,開始改變會議室的規劃,且此想法延伸至旅館。例如書中提及W Hotels等連鎖旅館為了提供商務房客創意的思考空間,將會議室加入塗鴉板、玩具、拼圖、抑或精油蠟燭等元素,讓人在裡面能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我們也都清楚知道當新點子進入腦袋的時刻,絕不會是專注使用搜尋引擎或坐在辦公桌的時候。書中提及一份來自各年齡層共六百二十四份的問卷回答顯示,極大部分者認為「思緒最清楚是沒有數位科技干擾且沒有與他人聯繫的獨處時刻」。不論是戰後嬰兒潮或是Y世代的想法並沒有出現鴻溝,只有在職業別上出現些許的差異,藝術家、科學家在與世隔絕的戶外是腦袋最清楚的時刻,而商業管理階層則是選擇在家中或陌生的郊區。因此,數位科技只是被用來傳遞想法或培養點子,而非創造點子。

 我喜歡賽車手史都華(Jackie Stewart)曾經說過一句話:「想加速前得先放慢速度。」在繁忙的時候,適時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避免新訊息、新郵件、新動態掠奪了我們的時間,讓腦袋有空間能激發創新的點子。也許,在當下許多的想法都顯得天馬行空,亦或不能馬上實現,但這些想法是勾勒對於未來的想像與期待的重要因子,幫助我們創造出未來藍圖。因此,透過更多時間的思考,讓我們樂於享受現代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與快速。

新世代新思維

 「慢比快更快」是現代人常忘記的一個道理。我們重視工作也講究效率,但往往使得我們整天沉溺於工作環境中,凡事追求快即是好的態度,導致我們的腦袋打結,而下班回家後又繼續與數位機器相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變得更孤寂,缺乏自己走出去認識世界的動力,只是一味沉浸在這數位機器所提供給我們的虛擬世界。倘若,我們想要更親近於這世代,就該適時的走出資訊轟炸的框架,培養自我思考能力與創造力,讓我們的生活除了便利外,還多幾分人性化的元素。

參考資料: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1_18_1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